中国十大地方炼厂排名

标签:
中国十大地方炼厂排名 |
分类: 物流能源 |
地方炼厂是指:没有稳定原油的原料来源的地方性质、私人性质的炼油企业,包括了中国化工集团、中化集团旗下的炼厂;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陕西延长集团、中国兵器集团(振华石油)。
2015年中国十大地方炼厂排名新鲜出炉
2015年对于国内地方炼厂来讲可谓是曙光乍现的一年,主要是因为自今年5月以来国家对地方炼厂的原油使用权及进口权双双放开,使得地炼终于解决了多年以来困扰以久的原油短缺瓶颈。但是在地炼自由获取进口原油配额的政策红利下,其落后产能也将必须淘汰,也就是以淘汰落后产能或建设储气罐的代价来换取进口原油配额。故而纷纷申请原油进口权的地炼毫无例外伴随着淘汰自有或兼并落后产能致今年地方炼厂一次加工能力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中国十大地方炼厂排名
单位:万吨/年
据金银岛数据显示:曾经以千万吨级炼厂雄霸榜首的东明石化自获得进口原油配额后,其一次加工能力精简600万吨/年至目前的750万吨导致排名降至第三位。同期去年进入前十的利津石化与垦利石化分别由前期的500万吨/年和400万吨“瘦身”至350万吨和300万吨/年导致2015年无缘挤入前十。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新晋级前十的地炼更有争先恐后的态势且多为新面孔。其中富海集团、河北鑫海、恒源石化、岚桥石化、齐成石化均以新建300-500万吨/年常减压顺利投产赢得晋级。尤其富海集团旗下联合石化500万吨/年的常减压投产后跃升为第二名。
2015年排名前十的地方炼厂占据了合国地炼产能的43%的市场份额,且多数炼厂已获得了稳定的原油供应渠道。一方面与中字头企业合作或控股,如中化工旗下的昌邑、华星、正和集团以及中海油旗下的中沥石化。另一方面就是凭借较大的炼油规模积极申请到原油进口配额。而新晋级的炼厂也纷纷计划申请原油进口权,预计2016年海科石化、恒源石化、河北鑫海等也将会加入到进口原油“双权”在握的队列中。
据金银岛获悉的2016年数据来看,大连恒力石化二期项目将建成两套各1000万吨/年的常减压,主要生产石脑油为配套下游250万吨/年的芳烃项目,预计2016年下半年投产。由此来看,尽管随着地炼纷纷以淘汰落后产能来获得进口原油配额,但受到大连恒力项目的拉动,2016年全国地炼一次加工能力仍难有大幅回落。((2015-11-25
石琳琳 金银岛资讯 ))
关联阅读1》2012年度中国十大地方炼厂排名:东明石化荣登榜首,并跨过千万吨级规模
时间:2013-01-04
根据按讯息息旺能源的统计,2012年十大地方炼厂排名显示,依照常减压装置加工能力(一次加工能力)的大小,中国前十大地方炼厂依次为东明石化、华星石化、昌邑石化、正和石化、盘锦北燃、利津石化、宝塔能源化工、垦利石化、京博石化和中化弘润。
2011年中国十大地方炼厂
单位:万吨/年
省
市
炼厂全称
炼厂简称 所属集团
常减压
山东 菏泽
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东明石化 地方炼厂 1150
山东 东营
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华星石化 中国化工 850
山东 潍坊
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 昌邑石化 中国化工 800
山东 东营
山东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正和集团 中国化工 650
辽宁 盘锦
盘锦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 盘锦北燃 地方炼厂 600
山东 东营
利华益集团利津石油化工厂 利津石化 地方炼厂 500
宁夏 银川
宁夏宝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宝塔能源化工 地方炼厂 500
山东 东营
山东垦利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垦利石化 地方炼厂 450
山东 滨州
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京博石化 地方炼厂 380
山东 潍坊
中化弘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化弘润 中化集团 370
数据来源:安迅思息旺能源
注:
1.
地方炼厂是指:没有稳定原油的原料来源的地方性质、私人性质的炼油企业,包括了中国化工集团、中化集团旗下的炼厂;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陕西延长集团、中国兵器集团(振华石油)。
2.
本排名所提及的地方炼厂,也仅限于那些拥有常减压装置(含仅有减压装置)的炼油企业,而中国国内众多的仅有催化、焦化或其他二次加工装置的炼油企业,并未列入地方炼厂之列。
关联阅读2》山东近一半地炼厂将扩建
民企担忧小炼厂被淘汰
2012-03-08
01:03: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如果没有淘汰200万吨以下常减压装置的要求,我们扩张产能也没有现在这么急迫。”某位来自山东东营的地炼负责人昨天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们公司正在为扩建产能而四处活动。
该公司的情况并不是特例,记者昨天从“2012第五届中国油品市场研讨会”上了解到,在山东23家成规模的民营炼厂中,近一半炼厂有扩能计划,且部分装置已经在扩建中。
国家发改委此前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要求,2013年前必须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装置。除了地炼备战产能扩张,部分成品油贸易商和民营加油站负责人也对此感到担忧。
地炼产能扩张竞赛
上述位于东营的民营炼厂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目前其一次加工能力在100万~200万吨/年之间。“前几年我们提高产能并不急迫,如今虽然我们炼油原料很难拿到,下游的地炼销售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为了不被淘汰,冒着装置闲置和产能过剩的风险,我们也不得不加快扩张产能。”该负责人对记者说。
资料显示,目前一次加工能力在100万吨到200万吨之间的山东民营炼厂几乎都有扩建计划,比如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计划新建3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山东天宏新能源有限公司计划新建100万吨/年加氢装置,山东垦利石化有限公司则正在建设3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
产能已经在200万吨/年以上的民营炼厂虽然已经超过了淘汰的政策红线,但为了继续保持在地炼行业的领先地位,也想尽办法扩张产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山东大型民营炼厂负责人说:“我们正在与国有油企合作,建设规模更大的炼油装置,这样对双方都有利。”
某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说,除了淘汰小炼厂,从今年6月1日起,国家还将限制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生产装置,因此,部分有实力的地方炼厂正谋划在香港融资,以图尽快扩充实力。
扩张产能几乎成了山东地炼近两年的“主要工作”。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山东地炼的一次炼油加工能力已经从2009年底的5600万吨/年提升到8270万吨/年,涨幅近50%。
还有业内人士介绍,有些没有达到政策标准的地方炼厂可能会选择打“擦边球”,将经营主业转移到化工等相关领域,从炼油行业中“跳”出来,以避开被淘汰,但其装置可能仍然会保留,暗地里继续生产成品油。
民企担忧小炼厂被淘汰
有统计数据显示,国有炼厂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约占国有炼厂总量的20%,而地方炼厂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则占整个地炼的近80%。对于“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装置”的政策,多位成品油贸易商和民营加油站负责人表示了担忧。
“淘汰小炼厂的政策非常不合理,在不给地方炼厂油源的情况下,地炼被迫提高产能后岂不是会进一步面临无油可炼的境地?”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说,地方炼厂与国有炼厂实力差距悬殊,淘汰中小地炼会导致国有炼厂垄断加剧,不利于成品油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位北京成品油贸易商坦言,其进行成品油批发贸易的货源主要都是从地炼进货,而且在成品油供需紧张的时候,国有炼厂完全不会批发给民营贸易商,所以如果中小规模的地炼一旦被淘汰,自己就相当于断了货源。
“中小地炼如果都被关掉,那我们也就死掉了。”一位东北民营加油站负责人说,民营加油站的油源几乎都来自于民营炼厂,而且由于成品油零售价格受国家管制,为了保持利润,往往更偏向于价格更低的中小炼厂买油。
尽管部分民营企业在淘汰小炼厂的过程中利益会受损,但在研究机构看来,这对我国炼油行业的影响其实是有利有弊。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指出,由于石油炼化行业是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而小炼油厂缺乏规模效应,且存在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问题,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装置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石油炼化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