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简约之中有精彩——访邮票设计师方军

标签:
文化收藏 |
分类: 签名手迹 |
七月的古城泉州,处处洋溢着《清源山》邮票发行的喜庆气息。7月17日晚,邮票设计师方军应邀莅泉,参加相关集邮文化活动。笔者在其下榻的饭店,听方军老师讲诉邮票设计的故事。
方军在从事邮票设计工作之前,曾有过3年责任编辑的工作经历。或许,很多集邮者并不真正了解邮票“责任编辑”是干什么的?对此方军老师介绍到:“责任编辑”其实是源于出版业,对于邮票责任编辑可以称得上是整套邮票设计的“导演”。责任编辑的工作就是要在邮票设计之前,就枚数、表现内容等关键问题组织进行论证,从而将邮票设计构想有效地传递给邮票设计者。所以说责任编辑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邮票设计的水平。谈起自己的邮票责编,方军老师认为正是有了这段工作的积累,使自己在后来从事邮票的设计创作时,显得游刃有余,如虎添翼。
早在1999年,方军就成功设计了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的标志;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征集活动中,他提交的会徽设计方案被评为优秀作品。随后他所设计的几套邮票中,都采用的标识化的创意,譬如:2004-23(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2009-13(J)《第16届亚洲运动会》、特8-2013《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等。但是“标识化”的设计,却被很多集邮者认为是“炒冷饭”,没有太多的新鲜感。
http://s10/bmiddle/001m1pkJgy6UrPTBwAV19&690方军老师在贴有自己设计的“国旗”邮票信封上题签
方军谈到,自己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为装潢设计(现为“视觉传达”),该专涉及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就包括标识的设计。他在邮票设计时,即巧妙地将之运用其中。对于集邮者认为的体育题材邮票设计常用“会徽”“吉祥物”等元素,方军道出了其中用意:标识设计是浓缩的艺术,能从中以小见大,可以超越国界,标识设计中既要传递主旨信息,又要有效避免雷同和相似。在方军看来,邮票作为国家名片,肩负着记录社会发展的功能,所以邮票设计应从国家层面出发。每一届体育盛会,留给人们最直观的记忆自然就是会徽、吉祥物、开幕式等最典型的元素,故而体育题材邮票采用“标识化”的设计,历经时间的推移,当集邮翻开邮册时,依旧能够勾起对这一届体育盛会的回忆。当然,方军也认为,标识化的设计方式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尝试。
从责任编辑到邮票设计,方军参与设计许多邮票,当问起哪套是自己最满意的邮票时,他思索片刻答到:邮票设计是一项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编辑、设计邮票通常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2013年在创作《齐心协力,抗震救灾》邮票时,留给设计师的仅24小时,邮票的画面有限,一定要使用简洁的公众识别符号才利于传播。于是乎,方军选用了手、爱心、地震波、日期等这些关键的视觉符号阐释邮票主题,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方军坦言,邮票设计有点像“带着枷锁在跳舞”,受到内外因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些时是设计人员无法改变的,所以迄今为止没有哪套邮票能够称得上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当提到如今越来越多集邮者追求邮票设计师签名时,方军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情理之中的。集邮者作为邮票设计师的“粉丝”,是邮票创作的基础和脊梁。尽管方军办公桌下有一麻袋集邮者的求签来信,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尽力满足集邮者的要求,方军也因此和一些集邮者成了好朋友。(文/图:倪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