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泉州传统民间手工艺系列:衙口花生

标签:
文化 |
分类: 温陵记事 |
泉州有句童谣:“上面开花,下面结籽,大人小孩爱吃半死。”由此可见泉州人爱吃花生。而晋江衙口出品的花生,因其味道可口,咸淡相宜,更是备受钟爱—— 衙口花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在光绪年间,衙口有一个叫施性比的人,将花生清洗后加入少量食盐,用旺火猛煮而食,别有一番风味。后来,施性比研制出的“白晒花生”因其皮色美艳、香脆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从此,施性比开始专门从事花生的加工与营销。也从此,衙口花生开始广为传播。 “花生计” 上世纪民国时期,有个叫施能钳的童工跟随施性比学煮花生,学了几年掌握到技术,继而和衙口村种花生的施能计合煮花生卖,不久,施能钳往菲律宾谋生,而正当壮年的施能计继续卖花生度日。施能计一边卖花生,一边悉心研究白晒花生的工艺。施性比去世后,其后裔因缺少资金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花生行当,最后由施能计接手衙口花生的独家经营。
据施能计的曾孙施正文介绍,当时,曾祖父做的衙口花生以“白、香、甜、脆、入口无渣,食之不腻”的特点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施能计由此获别号“花生计”。那时候,在当地还流传有这样的歌谣:“花生计,香又脆,人人都爱配(闽南语‘吃’的意思)。” 小小花生 衙口花生为何如此出名?施正文说,“衙口的土地大多是沙质旱地,适合花生生长,特别是一种名为‘小琉球’的花生品种。表皮黄里透紫,内仁味道鲜美。龙湖人很早就有种植花生的习惯,有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生产经验。在我曾祖父的年代,衙口村家家户户在逢年过节都会煮花生,而我的曾祖父充分利用当地条件,沿袭并创新了花生的制作加工方法,终有如今远近驰名的衙口花生”。 施家花生制作作坊外的水泥坪上,晒满了煮熟的花生,几个工人正顶着烈日,用竹耙翻晒着花生。作坊内成堆的柴火,一筐筐的花生,传统的灶台,木质的蒸屉,一袋袋的白盐……衙口花生保留着最传统的制作工艺。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衙口花生的制作工序看着好像不难,但制作经验和技巧却很重要。专管加工生产花生的施正腊介绍:小小的花生,制作起来却费时费力,讲究也多。首先是将花生洗干净,适时加入适量的食盐,于大锅中蒸煮,蒸煮3个小时后,再进行晾晒。蒸煮时要严格控制盐量,始终保持旺火,既要使果仁熟透,又不使果壳爆裂。在蒸煮时要有专人把灶,调节火候和水温;而晾晒需将熟花生平铺至水泥坪上连晒八天(一般要看天气,天气不好可能要多晒几天。一般晒花生都是从早上11点到下午2点这段时间),晒到干而不冒油,然后收入麻袋密封贮藏。 制作期 据施家后人介绍,衙口花生会一直保留传统的工艺,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也会适时融入一些新的技巧和方法。 衙口花生在选材上比较讲究,并不是所有的花生都能作出衙口花生的味道,只有沙地上种的花生才行。随着耕地的减少,衙口本地产的花生已随之减少,只能从惠安、漳州、厦门等地收购。而衙口花生的季节性又较为明显,每年的生产旺季在农历的六、七月,农历八月底到次年的四月则属于销售旺季,等于说衙口花生的制作期每年只有一个月。 为了扩大规模,将衙口花生这块金字招牌继续传承下去,施家的后人不断地在研究新方法和新配方。 □朱淇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