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标签:
文化 |
分类: 温陵记事 |
——有人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目前已有近四十家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有哪些珍藏?这些珍藏背后又隐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品读泉州其中九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起回味从东周到唐朝、从宋元到明清的历史记忆…… |
【珍宝简介】 该青铜镢在泉州南安丰州出土,为东周双目纹弧形青铜镢。平面如梯形,顶宽刃窄,背面微弧,另一面弧形状内凹,有一小穿孔,顶部弧形中空,单面刃,两侧单面锋。近顶部处饰有两圈弦纹,背面弦纹下方有一对双目纹,背微弧。青铜质地,线条清秀简练。为东周时期挖掘性工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文物价值】 该青铜镢为研究东周时期的泉州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时期泉州文物的欠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背后故事】 丰州青年采矿捡宝贝 这件珍贵青铜镢是如何发现的?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鹏向记者讲述了过程。 “那是夏天的某天。”陈鹏陷入回忆,“应该是1993年或1994年”。当时,陈鹏担任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某个下午,陈鹏突然接到市区一家文物商店老板电话,称有两位丰州的青年想卖掉他们发现的珍贵文物。陈鹏当即赶到文物商店,当他看到青年带来的4件器具时眼前一亮。“一件锛,一件青铜镢,都是东周时期的生产工具!” 两位青年说是在开采石矿时发现的。陈鹏推测,青年发现这些器具的地方应该有墓,但青年称只是开采矿石时在浅层地表发现的,遗址已经被破坏了。陈鹏只好作罢。 其后,陈鹏和文物商店老板把这四件器具留下来,“出土文物概归国有,但还是给了他们一笔钱”。南安市文物部门得悉此事后,希望能把文物留在南安。经协调,最终四件器具中,两件存放南安市,两件存放当时尚位于府文庙的泉州博物馆里。 泉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后,这件两千多年前的闽南农具也移居新馆。 |
|
|||
【珍宝简介】 铁钟高100厘米,口径59.5厘米。这口铁钟呈圆筒形,下部稍大,圆肩,上有双龙钮,钟身铸阳文“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并铸有“美记号、建源号”等46家商号名称。 【文物价值】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铸,系涉台文物,见证闽台两岸的情缘。国家一级文物。 【背后故事】 泉台商人铸钟供妈祖 清源山下,西湖之畔,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见证两岸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馆方在对馆藏珍宝从年代、文物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首推“鹿港郊铁钟”为镇馆之宝。 据介绍,鹿港郊中的“郊”、“郊行”,指的是经营批发贸易的商行,亦指同业公会,是闽台两地民间使用的特有名词。公元1837年,鹿港郊所属的46家商号共同出资铸造了一口大钟,将它悬挂在泉州南门外浯江铺的塔堂宫。那里原是鹿港郊公堂设置之所。 据了解,铸钟的46家商号大多是与台湾鹿港通商的泉州商人。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鹏介绍,从宋朝年间起,闽南沿海人民为拓展生存空间,逐渐向海上发展,从事贸易和捕捞业,从澎湖延伸到台湾西南海岸栖息。到了清代,随着大陆与台湾贸易的发展,大陆富商便在台湾开设一批商行和郊行。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台湾郊行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而鹿港铁钟铸造的年份,正处于闽台两地贸易最为繁荣之时。 |
|
||||
【珍宝简介】 明代(1368-1644)白瓷,通高30.8cm,底14×10cm。胎质洁白细腻,施白釉泛牙黄色,釉色乳白,底露胎。背钤篆书“何朝宗印”葫芦形印款。线条流畅,富有层次感,是何氏作品之一。 【文物价值】 明朝瓷圣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雕通过刺桐港的“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被国际瓷坛誉为“中国白”,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何朝宗的每一件瓷雕作品,天下传为珍宝;何朝宗高超的艺术造诣,一直垂范后世。目前泉州有三件何朝宗作品,此为其一。 【背后故事】 民间收藏家200元买来 提及这件“镇馆之宝”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2006年8月27日,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在山城德化举行,许回成、陈明良、史建全等25位民间藏瓷家捐出他们多年精心收藏的88件(套)珍贵藏品支持刚刚建成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当时捐赠的88件(套)藏品有不少是宋、元、明、清及民国古陶瓷。许回成就是何朝宗款“文昌帝君”曾经的拥有者。 5月19日,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员许回成向记者讲述了其收藏及献宝的过程。1993年的农历正月,他出行去了大田县,在一座村落里,偶然发现一位农民拿出一件白瓷观音雕像,他顿时眼前一亮。“第一眼看到就无比激动!”他捧起瓷雕,抹去上面的灰尘,呈现在他眼前的是洁白温润的釉面,雕像眉清目秀、神态安详、体态丰腴,仔细观察后发现雕像背部一个“宗”字隐约可见。“会不会是明代瓷圣何朝宗大师的作品?”许回成努力抑制着自己的情绪,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他最后以200元把这件作品带回故里。后经福建省博物馆专家鉴定,最终确定是何朝宗真品。 |
|
|||
【珍宝简介】 1974年,从泉州湾的后渚港发掘出来的,沉船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船身扁阔,底尖,船壳板用2至3重板叠合,有13个水密隔舱,主龙骨两端接合处均有“保寿孔”。根据研究,这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中型远洋货轮,长度为34米、宽11米、型深4米,排水量在400吨左右,载重量达到200余吨。 【文物价值】 根据这艘海船的造型和结构的特点以及船上的文物,考古研究者认为它是泉州制造的福船型远洋货轮,其优美的造型和坚固的结构,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它以实物证明,宋代以泉州为代表的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曾经领先于世界。 |
|
|||
【珍宝简介】 郑成功佩雕龙纹玉带板系1929年南安水头郑成功陵墓被盗时,族人清理坟墓所得。透雕玉带,白玉,器表光洁,雕工精细,共有17件玉■,其中左右小方2件,桃形■6件,辅弼2件,锭尾2件,排方5件,为明末清初郑成功服饰(战袍或官服)腰带玉块。 【文物价值】 这些玉带板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经文物部门鉴定,属国家一级文物。 郑陵被盗清理出玉带 【背后故事】 郑陵被盗清理出玉带 郑成功佩雕龙纹玉带板的出土较为意外,它是在清理被盗的郑成功墓时发现的,并分批由郑氏后人各房保管数十载,最终才被政府部门保藏。 一次意外的收获: 被盗墓中得珍品 南安水头郑成功墓被盗当日是1929年农历五月十二夜晚。次日凌晨,郑成功陵园附近村民发现墓顶有被挖开的洞穴,就赶紧报告。水头前宅、康店的乡亲都赶到山上观看。为了避免让盗墓贼再垂涎,族人商议决定自己开启。“当时清理坟墓时,发现了头发、玉带、龙袍片等物,另有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等出土文物,而玉带则是其中的珍品。” 1929年整理郑陵时,石井郑氏带队的人叫郑维炳。据他的孙子郑伏生回忆,当时17块玉块由郑成功后裔的各房分了保管。郑维炳当时相当于族长,就保存了三块,其他各房保留一块或两块。郑维炳将玉块放在一个木匣子里,里面还有一本册子,上面用红印泥盖着17块玉的样式。“这个匣子被锁在一个铁箱子里,要打开还需要密码,如果密码输入错误,箱子就会叫。”郑伏生说,有时候,郑维炳把木匣子当枕头,一直放在贴身的位置。每到郑成功忌辰时,各房再将17块玉集中起来,放在供桌上祭拜、展览。 17块玉块后来由政府部门回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由南安市文管办保藏,目前仍完好。 一段隐秘的保藏: 半世纪未露真容 “这些玉带重新聚在一起,保藏在文管会已有半个多世纪,从来没有真品展示过,展览时用的都是复制品,至今也才复制过三套。”从一个精巧的保险箱里拿出一只木盒子,打开盒盖,拨开一层层细棉,这批珍贵的郑成功玉带就露出真容,南安市博物馆馆长杨小川戴着白色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的一块,向记者介绍。 由于这些玉带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由南安文物部门珍藏,为了便于展览,曾经原样复制了三套,分别送到省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南安郑成功纪念馆作为展品。“当时要复制时,还得向上级申请,办了不少手续才获准,听说前几年这些复制品也被盗了,足见郑成功玉带的价值所在。” 一个大胆的推测: 玉带仍不完整
质地泛白,入手温润,正面要么龙纹,要么花鸟、花卉,背面平滑有联孔……这17块玉块至今保存完整,未见瑕疵。 “按玉带的形制和样式来看,可能还不是很完整,不是缺一块就是缺三块。”根据多年的研究,杨小川作出这样大胆的推测。据称,按照明代封王的服饰规格,一般所佩玉带的块数以20块居多,也有18块或22块,“正常情况下,玉带块数都是偶数的,而郑成功佩带也不例外”。
至于缺失的是哪种玉块,杨小川认为,除了玉带正中央的大玉外,有可能就是后带的两件小方玉。□张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