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邮进校园,共筑文化与教育的双繁荣

(2010-05-29 00:05:24)
标签:

校园

分类: 封情万种

集邮进校园,共筑文化与教育的双繁荣

福建武夷学院倪俊峰

http://www.cpi.com.cn/news/newsview.asp?id=2207

近日,收到福建师大叶惟华教授的来信,信中附上了他一篇关于“集邮进校园”的主题文章。作为拥有60多年邮龄的叶教授,1982年就率先在福建师大发起成立集邮协会,可以说是推动集邮进校园的先行者。阅读叶老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这位老集邮者对现今青少年集邮处境的担忧,更流露出希望推动集邮进校园的渴望。

现今青少年集邮的处境,用“令人堪忧”、“后继无人”来相容一点也不为过。叶教授在文中提到:八十年代初集邮复苏,小小方寸中,包罗万象,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使得他们的眼界无限开阔,头脑渐趋充盈。而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致使集邮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功能几乎丧失,以至于现在很多青少年对“集邮”一无所闻。近年来,很多地方也开始发现这个问题,并想出了很多方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收效甚微,能将校园集邮活动搞的红红火火的学校,犹如凤毛麟角。集邮在青少年和学校中影响的边缘化问题,需要邮政系统和学校组织共同关心和应对,关系到培养国际化时代高素质集邮者后继人才的系统工程。

笔者认为,将集邮推进校园,相关部门应该紧密配合,将工作做到实处,用卓有成效的工作,将集邮送到青少年身边。

首先,集邮主管部门应当有积极的服务意识,创新集邮文化服务方式。传统集邮文化的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集邮氛围是不够的,还应当结合新的时代积极探索集邮文化及其服务的新方式。市场经济的影响,让很多地方的集邮公司一心只往提业绩、促效益上下功夫,而对集邮活动不闻不问,校园集邮更似与之无关,集邮的文化和教育功能也随之弱化。只有在每年新邮征订时,才会想起集邮进校园,当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一来是无法真正打开校园集邮的大门,我们不妨看看南平市的做法。地处海西腹地的南平,不仅没有因为地理环境的偏僻而制约集邮的发展,更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校园集邮”这篇文章做的有声有色。南平市邮政局、南平市集邮协会大力扶持南平紫云小学开展校园集邮活动,与该学校积极配合,坚持不懈地开展有特色的集邮活动,就2010年短短的五个月中,紫云小学就借助《朱熹》邮票即将发行的有利契机开展了“新芽邮苑‘迎新年献贺卡’社会实践活动、集邮走进作文课堂、情系西南,心系玉树爱心集邮集邮活动等,不仅如此,紫云小学的老师也是校园集邮的参与者,为配合《朱熹》纪念邮票发行,并结合学校“走进朱熹”为主线的新概念集邮发展思路,举行“朱熹颂”教师基本功比赛。在南平紫云小学,校园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学生共参与,紫云邮花香武夷,不愧为首批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除此之外,南平市邮政局还不忘借助高校的力量,推动邮票申报工作和大学集邮活动的开展。大力支持武夷学院举办高水平的集邮展览、讲座,支持启用“武夷学院”系列风景日戳;在2009年《朱熹》邮票申报的关键阶段,武夷学院的专家学者多次配合申报工作的开展,对邮票的成功申报起到关键作用。

第二,集邮进校园需要瞄准大学校园。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有了更多的学习空间,时间支配自由度较大,学习压力也较中小学生来说更小,并且大学生普遍拥有较高的素质,很多大学的校园社团活动也是相当活跃,这些都对集邮活动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怎样在网络时代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集邮的队伍,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大学公选课的平台,开设集邮选修课,将集邮请进课堂,让集邮在校园中有所依靠。福建在方面走在前列的有:厦门大学郑启五教授开设的《基础集邮学》、武夷学院赵健全教授《集邮文化与美育》选修课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过由于多数高校开设选修课的老师都是单枪匹马,难以形成教学团队,加上工作任务的变动,单位的调整,到最后集邮选修课往往都难以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在高校教师中,挖掘更多的老师加入集邮的行列,并使这些喜欢集邮的老师,通过参加相关培训也可走上讲台,讲授集邮课程,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邀请校外著名的集邮专家到校开设讲座,配合地方邮政部门举办集邮活动,成立大学生集邮协会,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集邮氛围,这将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集邮发展与高校文化建设两者相得益彰,携手共赢。邮政部门和邮票公司要积极制作集邮课程所需的邮品挂图,使大学和中小学等学校集邮活动的开设,有教学参考材料,同时影印制作一些国内外制作精美和获奖的邮集成展示性“邮集”,让教学有丰富和仿真的邮集,从而丰富教学的材料和方式。邮政部门和邮票公司要积极参与学校集邮文化的构建和营造,而不能只是从经营的角度来看集邮。

第三,应当积极扶持和用心经营“少年邮局”和“大学生邮局”。邮政与集邮密不可分,所以这些年来各地纷纷成立了“少年邮局”,广州还成立了“大学生邮局”。霎时间,“少年邮局”从最北的漠河,到南国春城,遍满祖国各地。从面上看好似青少年集邮蓬勃发展,但认真看来很多地方的“少年邮局”只停留在一块牌子上,一年到头只有几枚邮戳来证明它的存在;更有一些“少年邮局”所依托的学校,被校领导所忽视,经费没到位,以此处在“名存实亡”的境地,而到了学校迎评促建时,又希望利用“少年邮局”作为创建的噱头,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心寒。

不过,在全国的少年邮局中,不乏有佼佼者。杭州西湖少年邮局的一些做法,就让我印象深刻。还记着2010年伊始,杭州少年邮局的小邮迷就通过集邮论坛,联系到各地的集邮朋友,寄去邮戳卡让其代盖当地的邮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该局的小邮迷已经收集了百余枚各地的邮政日戳。此外,杭州少年邮局启用的戳记有的还是出自该局小邮迷之手,虽然图案还有点稚嫩,线条还不够流畅,但是依然赢得了很多邮友的好评。这一系列活动,不见在形式上丰富了“少年邮局”的活动内涵,也在推展了小邮迷的眼界,收获了集邮的快乐。

笔者认为,少年邮局应当依托当地有实力的学校,通过与地方团委、少工委等单位支持,将活动由一个学校拓展到全市,这样才能更大地发挥少年邮局传播集邮文化的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形成系统的集邮教育体系。

集邮进校园,形式多样,可走的路也很多,希望引起邮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渴望更多学校的积极配合,期待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建言献策,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将“集邮”这根接力棒传好,使得集邮这项高雅的文化活动永葆魅力,使我国的集邮事业后继有人,特别是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如何探索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集邮活动,是值得邮政部门和学校所应共同思考和积极构建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