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蚵壳厝)和蟳埔女的头饰上。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红色大裾衫、黑色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据说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风俗奇观:泉州城里人称“浔埔阿姨”叫“鹧鸪姨”,其原因要追溯到明代。那时蟳埔不叫蟳埔村,而叫“前埔”。村附近有座鹧鸪山,《闽书》称为:“圣姑”。据《晋江县志》载,鹧鸪铳台在三十七都临海乡,明朝天启七年(1627)知府王犹建,周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又据《泉州府志》载:明代曾在祥芝乡(现石狮市祥芝镇)设置一个巡检司,专门负责海防及向来往船舶抽收税款。至清康熙年间,巡检司迁移至临海乡(今之蟳埔或浔埔),改称为“鹧鸪巡检司”。巡检司遗址所在地的海口,至今仍叫鹧鸪口。因上述原因,泉州城里人把来自“鹧鸪口铳台”、“鹧鸪巡检司”所在乡村的妇女就统称为“鹧鸪姨”。
蟳埔阿姨的服饰与惠安女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惠安女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而“蟳埔阿姨”则是“民主头,封建肚”。惠安女用头巾把头包得只剩下脸部的一个“倒三角”,而“蟳埔阿姨”则在头部装饰上大下功夫,梳成“田螺头”。
爱戴花是“浔埔阿姨”的天性,从儿时梳辫子起,她们就喜欢把色彩鲜艳的菊花、玉兰花、山茶花插满双鬓,待到及笄(十五岁女孩叫及笄),亲人就要为她们“梳髻”。从此,把秀发盘在脑后,梳成圆髻,佩上金银首饰,中间横插一根象牙筷子。圆髻四周戴上几串四时鲜花缀成的花环,有洁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有含苞欲放的鹅黄色的含笑花,还有球状的白色、红色的粗糠花……逢年过节,便是妇女们争芳斗艳的时刻,你看那一个个的发髻,活象姹紫嫣红的小花圃,谁家有了喜事,就要备上成千串一尺来长的花串,分赠给乡里的妇女们。
“蟳埔阿姨”梳的发式叫“粗脚头”,称“浔埔阿姨”叫“粗脚氏”,这是相对于古代“缚脚氏”(缠脚:三寸金莲)而言的。因为即使在封建社会,蟳埔妇女也是从来不缠足的。该村的男人大都出海捕鱼,家务、农活、以及养殖海蛎、扛网挑鱼都由勤劳能干的“蟳埔阿姨”承担,“三寸金莲”如何适应走烂泥海滩呢?现在“蟳埔阿姨”的另一个特点是天刚蒙蒙亮就出门去做生意,一队队“浔埔阿姨”就踩上自行车(现在骑摩托车),载着满篓的鱼、虾、蚝、蟹,奔向泉州各个菜市场,形成了人们常见的“浔埔阿姨鱼档”(叫卖海鲜)。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就剥海蛎肉。
接上篇的博文,继续在泉州游览。第二天早晨,离开酒店后,在酒店隔壁的便利店内,购买好了早餐带上,随后就在酒店门口,乘坐市区一趟公交车,前往郊外的蟳埔村。到蟳埔村游览,主要是去看村里的“蟳埔女”和古村内的“蚵壳厝”。从公交车上下来,跟当地的村民打听了一下进村的线路。沿着村道走了约一公里的路程,沿途看到有蟳埔女,随即拍摄了下来。来到蟳埔村口,在一个农贸市场门口,见到了很多的蟳埔女在剥海蛎肉。镜头对准她们拍摄,也不拒绝,可能是改革开放后,见到的摄影人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今天开始,分篇发在泉州蟳埔村内拍摄到的片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