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夷山行 - 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2010-05-02 05:18:23)
标签:

武夷山

下梅村

邹氏家祠

古民居

图片

艺术

摄影

铃铛家园

旅游

分类: 八闽大地

    武夷山下梅村因茶而致富,古时人生活较为简单,一旦富裕了,便开始新修房屋,于是便留下了今天大家所见到的下梅村古民居,下梅古民居根据古代风水理论规划大致呈方形的小村落。古民居房屋主体建筑是传统的木构架,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结合精巧的闺楼、书阁、花园、经堂、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围高大的风火墙,风火墙上精心雕刻着上千万的砖雕,华丽富贵,栩栩如生的漆画、砖雕、石刻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独特建筑风格。

拍摄时间:2009年9月19日下午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邹氏家祠

    在当溪整条街上,精美的邹氏家祠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了。邹氏家祠是邹氏经营茶叶走向成功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整个村落的标志性建筑。邹氏家祠建于公元1787年。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门两侧有两幅横披是篆刻字体,刻着“木本”、“水源”。意思是: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门楼左右两侧圆形砖雕图,分别刻着“文丞”、“武尉”。这是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家祠的门础上,立着一对抱鼓石,构成了“门当”。门楣的上方原来是四只半尺左右长的雕花石柱,因为它嵌于门户之上,而且是成双成对,所以也叫“户对”。门当户对是起着镇宅作用的建筑部件,表现了主人的祈求平安的心愿。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内部木梁结构及精美的木雕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邹氏家祠内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取“钟灵毓秀”之意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邹氏家祠外的院落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邹氏古民居精美的砖雕门楼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邹氏古民居精美的砖雕门楼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邹氏古民居之间的里弄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唯一保留下来的捷报(相当于现在的喜报)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邹氏古民居内的建筑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邹氏古民居内的厅堂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以制茶贩茶而发家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邹氏古民居内的床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古字画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主人家的孩子读书时借光用的天窗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邹氏古民居内的床与陈列品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厢房

武夷山行 <wbr>- <wbr>下梅古村邹氏家祠及邹氏古民居

小院一角

(未完待续)
本博内所有照片均为铃铛本人原创摄影作品,未经铃铛本人的许可,请勿随意转载及下载使用,特此申明。
.............................................................................................

明日将继续推出《武夷山行》原创摄影作品的片子,谢谢大家的关注。
欢迎朋友经常光临我的博客和博客圈,并请留下宝贵意见。
“铃铛家园”博客圈,也欢迎您的加入。
圈内都是高手的摄影佳作,喜欢摄影的朋友:请点击这里加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