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乌石山)
[特刊]
乌山上的三座亭子已修缮一新,在春节期间,正式对游人开放了,昨天下午正好闲着无事,铃铛特意又一次登上乌山顶拍摄乌山上的这三座亭子,利用晚上时间制作了出来,加个[特刊],今天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乌山与于山、屏山如古鼎的三个鼎足,屹立于福州市区中心。乌山在西,于山在东,屏山在北。因此,“三山”成为福州的别称。
乌山又称“乌石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为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乌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景分山东、山西、山阴、山阳、山脊5路,36景最为奇,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
从山的东南麓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为“冲天台”,是36奇景之一。在后壁镌刻楷书“古放鹤亭”。4字台旁还有宋程师孟的篆书石刻“冲天台”3字(见前面第三部分)。“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大岩石,岩顶横着一块天然条岩,这就是“天台桥”。此桥奇险,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天香台”
>
“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大岩石,岩顶横着一块天然条岩,这就是
“天台桥”。此桥奇险,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左边红墙内为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
>
顺台阶再行数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当时他还约请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领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由于曾巩文章的张扬,道山亭更驰名远近。
“摩崖石刻及造象”、“道山亭”石、“道山亭”
>
经过修缮一新的“道山亭”
>
“道山亭”远景
>
来张近景
>
从“道山亭”沿石岗西下,至“天章台”。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诗句的所在。篆书“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跃于石上。过“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雳岩”。此石长达10米多,分裂成两半,中留缝隙。
“天章台”,上面就是“道山亭”。
>
“霹雳岩”
过“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雳岩”。
此石长达 10米多,分裂成两半,中留缝隙。
>
“霹雳岩”左面石岗上高矗着一座长方形亭子,是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黎鹏举的“黎公亭”。离亭200多步,还有一块形如幞头巾的岩石,刻有“乌石在,黎公在”6个楷书大字,俗称“黎公岩”(见前面第三部分)。黎鹏举,字冲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挥佥事,时倭寇侵犯,闽江口“五虎门”陷落,福州形势危急。黎鹏举亲率一支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闽安镇一带大歼顽敌,使福州转危为安。后人建此亭,永纪他的功绩。
“霹雳岩”及“黎公亭”
>
经过修缮一新的“黎公亭”
>
顺此小道可到“先薯亭”
>
由“清冷台”踏上30多级石阶,就到“先薯亭”。“先薯亭”是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陈振龙原籍福建长乐,迁居福州。早年往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当地发现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充粮食,就想方设法将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抚金学曾的帮助下,试种推广。当时福建正逢饥荒,番薯的试种、推广,使人们度过了饥荒。金学曾还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番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