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台春常在
据说,全晋会馆每遇皇帝诞辰之期、国家大庆之日,均举行隆重庆典;每年农历正月半,都要用整牛、整猪、整羊“三牲”举行祭祀仪式,鸣钟击鼓,极为隆重。庆典或祭祀后,还有盛大的演戏酬神活动。每当经商者生意兴旺,财源丰厚时,也要举办庆贺娱乐活动。中路的古典戏台便是当时的演出场地,也是会馆古建筑群的精萃所在。戏台坐南向北,台面高出地面约2.7米,边宽约6.5米,围着“吴王靠”,形成36平方米左右的正方形。歇山式台顶覆盖黑色筒瓦,龙吻脊,飞檐翘角,俊秀柔美。檐口额枋缀饰浮雕,上有双凤对翔、二龙戏珠;金狮倒垂台柱,蝙蝠静伏裙壁;牡丹怒放,彩凤翩跹。拾级登台,可见上方红底镶黑的鸡罩形藻井,内壁榫卯连接、排列有序的18条324只黑色浅雕蝙蝠与18条306朵金黄色圆雕云头相依相绕,盘旋向上18条圈,汇聚在顶端中央铜镜上。如此独特的造型、结构,使静态的镂雕艺术产生出动态的生命活力;它与四方形的台面上下对照呼应,构成天圆地方、天动地静的意境,寓意方中含圆、静中蕴动、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宇宙哲理。藻井还独具一格地将数百只浅雕蝙蝠与数百朵圆雕云头镶嵌在由数百块黑色小木板拼合成的底板上,形成由一千多块凹凸不平、排列有序的小木板组合的藻井壁。当台上发出的声波聚拢在藻井中时,就由这一千多块小木板将声波反弹折射到露天剧场的各个方位,产生馀音绕梁的音响效果。1986年深秋,日本艺术学部剧场史专家松原刚教授访问中国时专程前来考察。他审视和琢磨着戏台的每一细部结构和造型,不禁惊叹这藻井的精美及独具的音响效果,由衷地钦佩建造者的智慧和匠心独运。此台是苏州现存古戏台中最精美的一座。
古戏台的后部是供演员化妆候场的后台。两旁与之连接的是长达21米的包厢式东西观剧庑廊,称为耳楼或厢座。庑廊上下二层,楼层女宾席为晋商女眷观戏专座。与戏台南北相望的是巍峨的大殿。原会馆大殿称为“关公殿”,内置关公像。因关羽为山西籍,故为晋商所供奉;神像前设朱红色长方形供桌,平时以瓷制水果为供品;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关公诞辰及五月十三关公忌日,均邀堂名班社演戏酬神。原“关公殿”已于1976年因占用单位不慎失火毁于一旦。现歇山顶大殿是1986年从谢衙前灵鹫寺移建的,殿内陈列昆剧历史。殿前构筑花岗石露台,作为观戏主宾席。戏台、庑廊和大殿围合成一个封闭性的一千多平方米面积的庭院。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基本特点,此处独具建筑艺术美感的庭院变成了可三面观戏的露天剧场。美国马萨诸塞州青年乐团的94名演奏员在这里弹唱了中国歌曲《卖报歌》后,声称是来中国后演出感觉最良好的一场。柬埔寨西哈努力克亲王与莫尼克公主曾在这里观看昆剧、苏剧、评弹。由于包厢与戏台之间有着科学的空间处理,观众可随意选择座位,视线均不会被包厢或戏台的柱子所遮挡。戏台又是三面向伸出型,观众能多方位欣赏演员的表演,将其一招一式尽收眼底;加之藻井的扩音效果,能使演员的自然音质清晰地传递到剧场的每个角落。当年修复时,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和中国著名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前来参观,贝先生认为这一戏台造得恰到好处,必定出于高手,特请陈先生代笔题词:“三十余年前游兹馆,今见重新,老眼为之一明,可喜可颂”。
若逢春夜,露天剧场古戏台上淡雅柔和的灯光穿过台檐镂雕的缝隙丝丝缕缕撒落在场内,并将戏台的飞檐翘角隐隐约约地勾勒在夜幕上;间或春风拂面而来,夹带着树叶的沙沙声,平添了几分暖洋洋的春意。此时此刻,观众、演员、古典剧场都沉浸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之中。
古戏台
此台是苏州现存古戏台中最精美的一座
>
>
>
两边厢房
观众可随意选择座位,视线均不会被包厢或戏台的柱子所遮挡。
>
>
与戏台南北相望的是巍峨的大殿
现歇山顶大殿是1986年从谢衙前灵鹫寺移建的,殿内陈列昆剧历史。
>
.......................................................................
本站今日特别推出“故苏风光
- 全晋会馆”原创摄影作品,谢谢各位关注。

本站已于2008年1月2日建立“铃铛家园”博客圈,欢迎您的加入。
请点击这里加入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