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苏州姑苏风光木渎古镇古镇街景图片艺术铃铛家园旅游 |
水乡古镇 -
木渎
(5)
(5)
让我们走进木渎,走进数百年前的私家庭园,品位那份失落的古典和优闲。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并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民国时为木渎区公所驻地。
1949年4月解放后,为木渎区政府驻地。1950年8月划属苏州市郊区。1958年划归吴县,为县辖镇。现为苏州市吴中区区辖镇。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西南距太湖五公里。胥江,香溪于此交汇,灵岩、天平、狮山、横山、尧峰等吴中名山拱列四周,形似一环天然的绿色屏障。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群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也许是得山水之灵气和受悠久历史文化熏染的缘故,木渎名人辈出。自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至清末,共出进士20余人,举人27人。著名人物有范仲淹、袁遇昌、朱碧山、陆子冈、杨基、吴宽、徐枋、汪琬、叶燮、沈德潜、毕沅、冯桂芬、叶昌炽,以及近现代沈寿、唐纳、严家淦、王为一等等,他们或土生土长,或长期寓居木渎,给古老的木渎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水乡沃土,物产丰富,四季食品,层出不穷,如乌米饭、青团子、厥菜、马兰头、甜酒酿等,各具乡土风味。清乾隆年间创建的石家饭店以名肴“鲃肺汤”饮誉四方。曾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的乾生元枣泥麻饼今已重振雄风,远销港澳。
木渎又是手工艺品之乡。历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银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陆子冈、绣圣沈寿等名家高手,他们的作品都是国家级收藏的珍品。如今,木渎当地生产的丝绸、双面绣、红木雕件、澄泥砚、书画、石雕等工艺品同样弛誉天下,为海内外游人所青睐。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它的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吴地节庆习俗一向多姿多彩,而在木渎则应有尽有。昔时这里的庙会每年达二十余次,如“猛将会”、“庙场汛”等,规模盛大,届时万人空巷,壮观非凡。
走进木渎,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镇,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
“古松园”
>
>
古镇街景
>
>
>
“刘罗锅茶馆”,这里是“书场”,就是听“评弹”的。
>
古镇街景
>
“胥江”- 小桥、流水、人家
>
“胥江”边的民居
>
“虹桥”
>
“百安桥”
>
“小日晖桥”
>
古“廊桥”
>
>
>
.......................................................................


古镇街景



“刘罗锅茶馆”,这里是“书场”,就是听“评弹”的。

古镇街景

“胥江”- 小桥、流水、人家

“胥江”边的民居

“虹桥”

“百安桥”

“小日晖桥”

古“廊桥”



.......................................................................
本站今日起特别推出“故苏风光 -
木渎古镇”原创摄影作品,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六次到过的地方,谢谢各位关注。
本站已于2008年1月2日建立“铃铛家园”博客圈,欢迎您的加入。
请点击这里加入
.......................................................................
前一篇:江南第一园林古镇 - 木渎(四)
后一篇:江南第一园林古镇 - 木渎(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