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福州于山戚公祠补山精舍炼丹井九仙观舒啸台图片艺术铃铛家园 |
闽都风光(九)
于山(4)
于山(4)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最高处海拔58.6米,面积11.9公顷,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
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传说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现在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
历代于山为游览胜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醉石、蓬莱阁,有严复读书处法雨堂。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
从祠厅右折进入花墙,就是补山精舍。精舍建在榕寿岩旁,岩壁上镌有大“寿”字,岩隙间的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民国22年秋,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曾在精舍召开秘密会议,筹备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出戚公祠大门,迎面是峙立于悬岩的吸翠亭。亭东有廓然台,宋朱熹曾在此观天,并写五律《寄题九日廓然亭》,中有“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宁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等诗句。过吸翠亭,到炼丹井。相传何氏九兄弟便是用这口井的水炼丹的,炼丹井旁的九仙洞是他们的住处。循炼丹井旁石阶可上大士殿。此殿又名观音阁,位居全山中心。殿建于清康熙年间,原称万寿亭,至乾隆年间才改为大士殿。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当时于山作为总攻阵地,曾在周围发生过激烈的恶战。大士殿东邻鳌顶峰,鳌顶峰旁就是状元峰,状元峰附近就是六鳌古迹。
于山顶有一空地,叫九日台,台的南端是一片绝壁,很像一条高挂天空的瀑布。明代为防御倭寇骚扰,在岩顶建了石屋炮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进袭榕城,石屋炮台和设在城墙上的100多座炮台同时开火,打得倭寇抱头鼠窜,还击毁敌人的营盘和停泊在河港中的船只。这是福州历史上第一次用炮火保卫城池,可惜此石屋炮台在民国25年被拆除。
沿登山公路转东,过望州岩,就到了山上最大的庙宇九仙观。这座道观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殿的两旁建成碑廊,廊里陈列着历代与福州地方历史、经济、文化有关的碑碣16面,皆属珍贵文物。
九仙观西南的舒啸台,是明代著名学者、莆田人黄仲昭开辟和命名的。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他曾在九仙观主编《八闽通志》,花6年时间,成书87卷。这是福建省第一部全省性的志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地方史料。舒啸台的岩壁上还保存他的诗刻和叙述编志的时间、地点等题刻。于山还有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这些石刻大部分分布在鳌顶峰、金粟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鳌顶峰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的题名石刻,是福州宋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山南的《南校场演武厅铭》219字,字径20厘米,全段高3.3米,宽4.55米,是福州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宋太守元绛手书的“金粟台”3个篆字,苍劲沉着;明万历年间闽县张炜所书的“平远台”行书,雄浑厚重;由宋代音乐家陈旸命名、高僧鸿份手书的“廓然台”3字,挺秀洒脱。这三台榜书,风格各异,都是福州著名的石刻。于山摩崖石刻,不但保存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还具有史料价值。明代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就是一份福州对外贸易的史料。
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传说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现在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
从祠厅右折进入花墙,就是补山精舍。精舍建在榕寿岩旁,岩壁上镌有大“寿”字,岩隙间的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民国22年秋,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曾在精舍召开秘密会议,筹备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出戚公祠大门,迎面是峙立于悬岩的吸翠亭。亭东有廓然台,宋朱熹曾在此观天,并写五律《寄题九日廓然亭》,中有“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宁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等诗句。过吸翠亭,到炼丹井。相传何氏九兄弟便是用这口井的水炼丹的,炼丹井旁的九仙洞是他们的住处。循炼丹井旁石阶可上大士殿。此殿又名观音阁,位居全山中心。殿建于清康熙年间,原称万寿亭,至乾隆年间才改为大士殿。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当时于山作为总攻阵地,曾在周围发生过激烈的恶战。大士殿东邻鳌顶峰,鳌顶峰旁就是状元峰,状元峰附近就是六鳌古迹。
于山顶有一空地,叫九日台,台的南端是一片绝壁,很像一条高挂天空的瀑布。明代为防御倭寇骚扰,在岩顶建了石屋炮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进袭榕城,石屋炮台和设在城墙上的100多座炮台同时开火,打得倭寇抱头鼠窜,还击毁敌人的营盘和停泊在河港中的船只。这是福州历史上第一次用炮火保卫城池,可惜此石屋炮台在民国25年被拆除。
沿登山公路转东,过望州岩,就到了山上最大的庙宇九仙观。这座道观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殿的两旁建成碑廊,廊里陈列着历代与福州地方历史、经济、文化有关的碑碣16面,皆属珍贵文物。
九仙观西南的舒啸台,是明代著名学者、莆田人黄仲昭开辟和命名的。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他曾在九仙观主编《八闽通志》,花6年时间,成书87卷。这是福建省第一部全省性的志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地方史料。舒啸台的岩壁上还保存他的诗刻和叙述编志的时间、地点等题刻。于山还有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这些石刻大部分分布在鳌顶峰、金粟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鳌顶峰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的题名石刻,是福州宋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山南的《南校场演武厅铭》219字,字径20厘米,全段高3.3米,宽4.55米,是福州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宋太守元绛手书的“金粟台”3个篆字,苍劲沉着;明万历年间闽县张炜所书的“平远台”行书,雄浑厚重;由宋代音乐家陈旸命名、高僧鸿份手书的“廓然台”3字,挺秀洒脱。这三台榜书,风格各异,都是福州著名的石刻。于山摩崖石刻,不但保存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还具有史料价值。明代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就是一份福州对外贸易的史料。
舒啸台

九日台 / 音乐厅

电视塔

揽鳌亭

平远台及古榕

仰止

平远台上古榕树

状元亭 / 云梯

云梯

状元亭 / 云梯

状元峰

大士殿内古榕树

。。。。。。。。。。。。。。。。。。。。。。。。。。。。。。。。。。。
福州尽管是省会城市,但有些道路并不宽,骑着摩托车,外出拍摄比较方便。
利用双修节假日,靠着我的这辆摩托车,在福州城内外到处转悠,
走走、停停、看看,使我能拍摄到了这么多的精美照片。

.......................................................................

九日台 / 音乐厅

电视塔

揽鳌亭

平远台及古榕

仰止

平远台上古榕树

状元亭 / 云梯

云梯

状元亭 / 云梯

状元峰

大士殿内古榕树

。。。。。。。。。。。。。。。。。。。。。。。。。。。。。。。。。。。
福州尽管是省会城市,但有些道路并不宽,骑着摩托车,外出拍摄比较方便。
利用双修节假日,靠着我的这辆摩托车,在福州城内外到处转悠,
走走、停停、看看,使我能拍摄到了这么多的精美照片。

.......................................................................
.......................................................................
后一篇:天平聖蹟 枫染山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