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苏州怡园定园北半园 |
分类: 姑苏风光 |
姑苏行(三十二)
苏州其它园林和私家花园以及祠堂和名人故居(上)
1、怡园
怡园地处旧城区中心人民路中段。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主要厅堂藕香榭,为一座鸳鸯厅式的四面厅。北临池水,南向庭院,右为小桥流水,左右有亭轩洞壑,由此可至西部各景区。东西两部还有历代名人书画条石数十方,可供观摩欣赏,人称“怡园法帖”。
怡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主要厅堂藕香榭,为一座鸳鸯厅式的四面厅。北临池水,南向庭院,右为小桥流水,左右有亭轩洞壑,由此可至西部各景区。东西两部还有历代名人书画条石数十方,可供观摩欣赏,人称“怡园法帖”。
怡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定园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位于白塔东路60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织带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使用。
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
北半园住宅已无,现存园林面积1130平方米,1992年维修后向公众开放。
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织带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使用。
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
北半园住宅已无,现存园林面积1130平方米,1992年维修后向公众开放。
俞樾故居即曲园,位于人民路马医科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俞樾(1821-1906 )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曾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上海求志书院等。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有《春在堂前书》,近五百卷。
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勾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较为粗壮,装饰朴素简洁。这里为俞樾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所。第四、五进为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以石库门相通;均面阔五间,以东西两厢贯通前后,组成一四合院。乐知堂西为春在堂,面阔三间,进深四界。堂前缀湖石,植梧桐,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南面为“小竹里馆”,为当年俞樾读书之处,馆南小院载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顶小轩,名“认春轩”。轩北杂植花木,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有折,东北隅为面阔两间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书房三间,名“达斋”。出达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东假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假山中原有小门与内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园面积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
俞樾(1821-1906 )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曾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上海求志书院等。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有《春在堂前书》,近五百卷。
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勾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较为粗壮,装饰朴素简洁。这里为俞樾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所。第四、五进为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以石库门相通;均面阔五间,以东西两厢贯通前后,组成一四合院。乐知堂西为春在堂,面阔三间,进深四界。堂前缀湖石,植梧桐,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南面为“小竹里馆”,为当年俞樾读书之处,馆南小院载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顶小轩,名“认春轩”。轩北杂植花木,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有折,东北隅为面阔两间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书房三间,名“达斋”。出达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东假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假山中原有小门与内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园面积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
曲园大门口
节假日没开放,原因不明。
节假日没开放,原因不明。
听枫园位于庆元坊12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光绪年间,曾署苏州知府的湖州人吴云筑宅园于此,因园内有古枫婆娑,名“听枫园”。吴自称:“宅居不广,小有花木之胜。”与自居曲园之“微”相评量。吴云善书法,好收藏鉴赏金石,园中左图右史,钟鼎罗列。书画家吴昌硕早年与园主交谊甚厚,曾应聘住在园中教授童子,得以观摩所藏书画金石,艺事大进。光绪九年(1883年)吴云卒后,园渐衰微。宣统二年(1910年),词人朱祖谋曾寓居此园。1928年,园归陈氏,曾获修治。1949年解放后,曾相继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中学、评弹研究室、评弹团使用。1966年以后,假山被拆,建筑失修,花木凋零。1979年,安置下放回城的评弹演员10余户暂住于此。
1983年,园中单位与住户迁出,由市文化局动工整修,耗资14.8万元,于1984年底竣工。1985年春节,国画院迁入。
听枫园位于住宅东北部,占地1200平方米。主厅“听枫仙馆”(现改名“听枫山馆”)居园之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区。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筑有味道居、红叶亭(现名待霜亭)、适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馆东昔为吴云书房“平斋”。其前叠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阁”,阁下层隐伏山中,上层突兀山巅。斋、阁自成院落,为全园精华所在。
清同治光绪年间,曾署苏州知府的湖州人吴云筑宅园于此,因园内有古枫婆娑,名“听枫园”。吴自称:“宅居不广,小有花木之胜。”与自居曲园之“微”相评量。吴云善书法,好收藏鉴赏金石,园中左图右史,钟鼎罗列。书画家吴昌硕早年与园主交谊甚厚,曾应聘住在园中教授童子,得以观摩所藏书画金石,艺事大进。光绪九年(1883年)吴云卒后,园渐衰微。宣统二年(1910年),词人朱祖谋曾寓居此园。1928年,园归陈氏,曾获修治。1949年解放后,曾相继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中学、评弹研究室、评弹团使用。1966年以后,假山被拆,建筑失修,花木凋零。1979年,安置下放回城的评弹演员10余户暂住于此。
1983年,园中单位与住户迁出,由市文化局动工整修,耗资14.8万元,于1984年底竣工。1985年春节,国画院迁入。
听枫园位于住宅东北部,占地1200平方米。主厅“听枫仙馆”(现改名“听枫山馆”)居园之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区。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筑有味道居、红叶亭(现名待霜亭)、适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馆东昔为吴云书房“平斋”。其前叠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阁”,阁下层隐伏山中,上层突兀山巅。斋、阁自成院落,为全园精华所在。
听枫园大门口
现在这里是“苏州国画院”和“听枫园茶室”,进入后就有2-3个茶室服务员上前
询问你要怎么喝茶,“服务态度”之好真受不了,铃铛又不是来喝茶的。
匆忙拍摄了下面两张照片后就离开了,“国画院”是不让你进入的。

园内的景色
现在这里是“苏州国画院”和“听枫园茶室”,进入后就有2-3个茶室服务员上前
询问你要怎么喝茶,“服务态度”之好真受不了,铃铛又不是来喝茶的。
匆忙拍摄了下面两张照片后就离开了,“国画院”是不让你进入的。

园内的景色
6、艺圃
艺圃地处金、阊二门间的文衙弄。园景开朗,风格质朴,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有其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为明清苏州一代造园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池水之东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庐小院,以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步入院门,即可见院中有小池,似与大池相通。这在苏州园林中还属于孤例。院中散置湖石花木,为园内最为避静之处。
艺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为明清苏州一代造园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池水之东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庐小院,以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步入院门,即可见院中有小池,似与大池相通。这在苏州园林中还属于孤例。院中散置湖石花木,为园内最为避静之处。
艺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7、网师园
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堪称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养亲之所,始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1950年何氏后人将园献给人民政府。1958年,网师园再经整修后对游人开放。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网师园意谓“渔父钓叟之园”,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全园面积仅8亩多,做到了感觉宽绰而不显局促,主题突出,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清秀典雅,成功地运用比例陪称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是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养亲之所,始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1950年何氏后人将园献给人民政府。1958年,网师园再经整修后对游人开放。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网师园意谓“渔父钓叟之园”,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全园面积仅8亩多,做到了感觉宽绰而不显局促,主题突出,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清秀典雅,成功地运用比例陪称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是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