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小文:缘分与知己


标签:
情感缘分斩云剑 |
分类: 灵魂诗歌 |
在搞清楚缘分的现实意义之前,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实验:
第一:请你把原来你自我感觉是朋友的人,并且能喊出名字的人筛选一遍,除去酒肉,除去权钱,除去利用,最后留下来的名字,还有几个?
有一个或以上的人,生活定是充满温情;
没有的人,则说明要么活得太现实,要么不愿为友情而将就。
其实,很多时候,关乎我们一辈子的友情选择,更讲究缘分。
第二:你敢不敢界定,所谓的朋友,就是你们彼此间可能只是可有可无的人脉关系?
谈到人脉,也许你现在有个最大的问题,便是对自己的友情太自信,错把人脉当友情。
《三国演义》里的蒋干便是因为对昔日的同窗之情过于自信,而被周瑜愚弄,误了前途。
书中说道:“赤壁大战当前,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部下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闻讯,已经猜出蒋干来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吩咐众将依计而行,随后带着众人亲出帐门迎接……”
故人造访,周瑜首先念及的不是彼此的同窗之情,而是“计上心来”,随后装醉昏睡,故意让蒋干盗去事先准备好的假情报,施了一出反间计。
蒋干很冤,他自以为凭着与周瑜少年时代的友情就可以说服老同学周瑜迷途知返,归顺曹操。可周瑜并不为这份老交情买单。
这样的交情与遭遇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遇见过!?
在当下的功利气氛下,有太多跟周瑜一样秉着这种想法做事的人,虽说谈不上为了利益出卖朋友,但起码,你在他们心目中很可能只是一颗无足轻重的棋子。
第三:最美的友情,是冷暖相知
有人说:检验一个好友,不是靠酒后吐真言的表现,也不是靠一个话题是否能聊起来的试探。它靠的是当你将你最辉煌时刻与他分享时,看他的眼里是否有半点嫉妒;当你将你最糟糕的情绪向他吐露时,看他眼里是否泛着泪光。
好朋友之间,心中没有刻意,在一起可以有说不完的话,不说话时两个人也不会觉得尴尬。
作家木心在《文字回忆录》中说:“我所知道的,他都看到。我所看到的,他都知道。这是朋友之间最完美的关系。”
在承天寺的那一晚,未寝的怀民恰似有意地等待东坡造访,与之步于中庭后,没有把酒问青天,没有闲敲棋子,只是在彼此境遇落寞的时候能互相陪伴,纯情至极。
其实,真正的朋友,在当初相遇时便被镶上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缘分,先是一见如故,后是彼此欣赏、冷暖相知。
第四: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美好
我不敢想象若是伯牙那天没有一时兴起跑去高山瀑布边弹奏,那么樵夫钟子期也只是背着一捆干柴径直回家;抑或是伯牙在演奏时,钟子期没有经过驻足,乐史上也只是空留高山流水的遗憾。
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美好,你也许等了大半辈子,才等来一个知心的人,但对比如今的“速食”社交,这份美好的友情总比一顿穿肠酒肉的交浅言深来得更深沉与痛快。
禅语曰:“有缘即往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讲的是凡事不勉强,来则受之,无则无视之。朋友之交亦如此,刻意的迎合成了傍大腿,不是交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则不能将就,与之相谋。
恰恰是那种偶然相遇、欣然相识、坦然相知的人,才是你生命中值得接纳的友情,然而这一切,都值得你为之静待。
凡人皆有心中挚爱。商人重利爱财,多收金银玉石;武士持刀佩剑,最喜阔斧利刃。而仪礼俊逸的文人雅士,必然离不开笔墨纸砚。真正修炼到极致的大师,他对什么都无所顾忌,也许,他静待的就是一种缘分,缘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高过金银,胜过财色,物欲不会左右他的张弛,精神之地才是他唯一的净土。
于是,求缘不成,就去采菊东篱下了。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