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重庆旅游局中山古镇江津区斩云剑新浪博客斩云剑 |
分类: 走遍中国 |
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古镇融于渝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系大娄山余脉,境内有国家级大圆洞森林公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紧邻佛宝国家风景区和四川福宝古镇。走进古镇,有一种凝固的思绪。如果不是节日,这里的宁静就像一副油画,定格在笋溪河畔。
我是三月底去的中山古镇,纯粹是重庆之行的旅途偶得。想去重庆旅游的朋友可以借鉴一下,因为重庆的古镇较多,所以,有所选择的去古镇旅游也是比较好的思路。有一些古镇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需要时节或者选择重大节日去更好一些。而一些偏远的古镇则需要资深驴友和深度旅游才能到达古镇。
笋溪河是中山古镇的母亲河。它滋润和养育了古镇的祖祖辈辈。
一条笋溪河日夜奔腾,它不单纯是为了经年的流淌,更多的是在为岁月歌唱。穿越了几座山,跨越了几个省,拥有百年的历史河流,让古镇有了自始至终的生机,中山古镇,坐落在笋溪河左岸,这里有青石板铺成的古街,有木质的二层建筑,更有科学的设计和排水系统让现代人叹之。
漫步在中山古镇的街道上,我被古镇的宁静所震撼,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镇,保留完好的木质二层建筑,是建筑史的活化石。包括地面的排水,都是经过几何数据的科学计算,才归集出来的成果,连体的古镇建筑,构成了如景深般的巷子,多数是灰砖青瓦的外饰,结构也是纯木质的檩条和柱子,隼卯也是相当的讲究,可以窥探出中国早期的建筑师,可谓是工匠派,能达到世界建筑先进之列。
宁静,绝不是古镇的个性。每年的中山古镇在春节期间会举办千人聚会的长廊餐宴,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参演,以及浓郁的地方风俗文化,渲染了古镇非同一般的商化与繁荣。
而三月底的中山古镇,是一个错过重大节日的时节。春节过去了,十五节也过去了。所以,古镇也就显示出来少有的清冷,古街上稀稀拉拉的几个游人和那些常驻在老街的老人们,他们毫无表情的眼神里空洞久远。走在古镇的长廊里,我隐隐感觉到一股淡淡的乡愁。
不是每一个旅人,都能感受到古镇乡愁的,我在这里兀自感觉到一个异乡客的清愁。三月的江津山区,还是有一些清冷,偏僻的山村,偶尔能听到几公里以外的鸟鸣和鸡叫。不时的传来几声犬鸣。给古老的小镇增添了几份生机。这么偏僻的地方,如果不是因为古镇的存在,是很少有外人踏入这里陌生的土地的。这里有着自己独有的民俗与习惯,就像无言的笋溪河静静的流淌,千年不变墨守成规。
透过古朴的建筑语言,我能发现远古的小镇的繁荣和昌盛。目前,住在小镇上的常住居民,大多是一些耄耋之年的老人与牙牙学语的孩子,年青的后生们都外出务工了,如果不是盛大的节日,这里的日常就是宁静,这里民风纯正。自食自足,所吃的蔬菜大多是百姓自己种植。腊肉、鱼腥草、竹笋、包括新鲜的鱼儿都是笋溪河里的特产。
一扇微微开启的门,有一位老人引起我的注意,原来隔着门案,他在与门里的人交流(见上图)一位手编艺人在利用当地的竹子编制着盛米的器皿,好不精致,让人感叹。(见下图)
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坐在笋溪河畔写生,他们将这里的风景定格在画板上,带给美术界一些古镇的魅力。而外界正是通过像艺术院校的学生以及类似像我的镜头一样,将一个遥远的古镇,通过画布或者镜头,展现给世界。我知道古镇已经走向了世界,重庆旅游局也做足了旅游的文章,将一个偏远的古镇展示的淋漓尽致。如果你有所心动,看了我的古镇旅行,也是我的目的所在,如果有机会你也来古镇走一走,看看古镇的布局,听听笋溪河的流水,再品尝一下古镇自制的腊肉和米酒。
中山古镇笋溪河全景。站在桥上看风景,雾蒙蒙的笋溪河静静的流淌,因为不是雨季,河水很安静。河床裸露的石头经过岁月的冲刷已经失去了菱角。
古镇上游客稀稀拉拉的,店铺前可以门庭罗雀!难得的一份清净!
一位艺术院校的写生的学生。忧郁的眼神同样让我感觉到一股淡淡的乡愁,画布能定格的是艺术,而真实的生活高于艺术。
笋溪河西岸就是古镇,邻河而居。古朴的小镇有自己不变的风格,秉承着自己的传统。
那一些烟雨的往事,都随风飘过,我知道该等的人,自然会来,不该等的人,你等也不会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重庆因为地理特质,造就这里的人民能爬山走路,能吃苦。他们不求大富大贵喜欢小富即安的富足。
一只老猫的午后时光,安逸平静。
一抹烟雨寄相思。远去的人儿何时再回来。
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春的消息迟来,但是不晚。
![]()
走在烟雨中,我只是一个陌路。
打盹中的老猫,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大佛亭是古镇的信仰。不追求不大富大贵,有吃有喝就为安详平静的日子。
笋溪河边洗刷的村民,这是鱼水相连的故事。养育了几代代人的笋溪河。
河水蹿急,漠视了人间浮云。
当地喜欢做的酸菜鱼就是出自笋溪河。
北向的桥据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
几个艺术院校的学生,每天都静静的坐在笋溪河边写生,能把眼睛看到的写生的如此淋漓尽致,如果不靠近古镇的生活习俗,是无法表达这里的生活意义的。
一位在笋溪河洗刷的当地老人,每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外来陌生人。
能调尽万般色彩,也不能画出小镇的忧伤。
我问这些坐在一起吃饭的村民,他们说是来走亲戚串门的。一口锅有肉有鱼,有大米。
我刻意表达的就是这一束蔬菜,你知道是什么吗?它叫做“鱼腥草!”是一道当地人非常喜欢吃的凉拌菜。带有一股鱼腥味,所以叫做“鱼腥草!”。
当地的糯米团子。
一位老艺术家,来自民间,她说每天都来写生这是她的主流生活。
阳台上的花,春上枝头。
一位卖热豆腐的老人。
腊肉是当地的特产。几个饭馆也是冷冷清清。
这样的竹编藤椅是古镇的寻常景致。
草鞋,年轻人未必懂得。当地人还在穿着这样自己手编的草鞋。
古镇深巷子,透过屋顶的光线折射出来的光芒,生活也不仅仅是压抑,更多的是充满了希望。一如这一丝光线。
生命很重,所以生活要轻。艺术无处不在,就在百姓的寻常生活中。
一棵古树,历经的岁月已经经年累月。
日常的生活是不是就是艺术,想到岸边写生的艺术生们,将来如何能成为大师级的画家。
一位依偎在门旁的老人。在听门里的故事。
岁月静好。只要你美好,我就会灿烂。
走近这个哥们,他说在给朋友发信息,科技与进步给古镇带来了实惠与高端。想象不出封闭的古镇会是什么样子。
安静,美好,无限延伸。
挂在墙上的竹编,是这里的寻常百姓的家常。
这是竹编的盛酒的器皿。 非常精致,堪称民间艺术品。
偶尔有一位背包客走过小镇。
这是笋溪河里的河蚌,肉质鲜美。中午的菜肴就是它了。
咪咪听见我的声音,睁开了微闭的双眼,与我对峙。
这是当地的鱼豆腐,据说好吃的不得了,我不喜欢腥味,自然也就无从下口。
陪你走过,陪你爱过,古镇可以作证。
古镇玩推牌九的街坊。
这位小哥一直跟随我同行,他也是趁着雨天来古镇走一遭,他在附近打工。
买菜的老人。
这位清丽的写生的艺术生给我深刻的印象,是她的眼睛,忧伤的眼神,有一丝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