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2016-04-09 20:50:46)
标签:

重庆旅游局

中山古镇

江津区

斩云剑

新浪博客斩云剑

分类: 走遍中国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中山古镇:


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古镇融于渝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系大娄山余脉,境内有国家级大圆洞森林公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紧邻佛宝国家风景区和四川福宝古镇。走进古镇,有一种凝固的思绪。如果不是节日,这里的宁静就像一副油画,定格在笋溪河畔。

 

 

               

  中山古镇,那一抹远古的乡愁

  

                                            摄影/撰文:斩云剑

我是三月底去的中山古镇,纯粹是重庆之行的旅途偶得。想去重庆旅游的朋友可以借鉴一下,因为重庆的古镇较多,所以,有所选择的去古镇旅游也是比较好的思路。有一些古镇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需要时节或者选择重大节日去更好一些。而一些偏远的古镇则需要资深驴友和深度旅游才能到达古镇。

笋溪河是中山古镇的母亲河。它滋润和养育了古镇的祖祖辈辈。
一条笋溪河日夜奔腾,它不单纯是为了经年的流淌,更多的是在为岁月歌唱。穿越了几座山,跨越了几个省,拥有百年的历史河流,让古镇有了自始至终的生机,中山古镇,坐落在笋溪河左岸,这里有青石板铺成的古街,有木质的二层建筑,更有科学的设计和排水系统让现代人叹之。

漫步在中山古镇的街道上,我被古镇的宁静所震撼,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镇,保留完好的木质二层建筑,是建筑史的活化石。包括地面的排水,都是经过几何数据的科学计算,才归集出来的成果,连体的古镇建筑,构成了如景深般的巷子,多数是灰砖青瓦的外饰,结构也是纯木质的檩条和柱子,隼卯也是相当的讲究,可以窥探出中国早期的建筑师,可谓是工匠派,能达到世界建筑先进之列。

宁静,绝不是古镇的个性。每年的中山古镇在春节期间会举办千人聚会的长廊餐宴,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参演,以及浓郁的地方风俗文化,渲染了古镇非同一般的商化与繁荣。

而三月底的中山古镇,是一个错过重大节日的时节。春节过去了,十五节也过去了。所以,古镇也就显示出来少有的清冷,古街上稀稀拉拉的几个游人和那些常驻在老街的老人们,他们毫无表情的眼神里空洞久远。走在古镇的长廊里,我隐隐感觉到一股淡淡的乡愁。

不是每一个旅人,都能感受到古镇乡愁的,我在这里兀自感觉到一个异乡客的清愁。三月的江津山区,还是有一些清冷,偏僻的山村,偶尔能听到几公里以外的鸟鸣和鸡叫。不时的传来几声犬鸣。给古老的小镇增添了几份生机。这么偏僻的地方,如果不是因为古镇的存在,是很少有外人踏入这里陌生的土地的。这里有着自己独有的民俗与习惯,就像无言的笋溪河静静的流淌,千年不变墨守成规。

透过古朴的建筑语言,我能发现远古的小镇的繁荣和昌盛。目前,住在小镇上的常住居民,大多是一些耄耋之年的老人与牙牙学语的孩子,年青的后生们都外出务工了,如果不是盛大的节日,这里的日常就是宁静,这里民风纯正。自食自足,所吃的蔬菜大多是百姓自己种植。腊肉、鱼腥草、竹笋、包括新鲜的鱼儿都是笋溪河里的特产。

一扇微微开启的门,有一位老人引起我的注意,原来隔着门案,他在与门里的人交流(见上图)一位手编艺人在利用当地的竹子编制着盛米的器皿,好不精致,让人感叹。(见下图)

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坐在笋溪河畔写生,他们将这里的风景定格在画板上,带给美术界一些古镇的魅力。而外界正是通过像艺术院校的学生以及类似像我的镜头一样,将一个遥远的古镇,通过画布或者镜头,展现给世界。我知道古镇已经走向了世界,重庆旅游局也做足了旅游的文章,将一个偏远的古镇展示的淋漓尽致。如果你有所心动,看了我的古镇旅行,也是我的目的所在,如果有机会你也来古镇走一走,看看古镇的布局,听听笋溪河的流水,再品尝一下古镇自制的腊肉和米酒。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中山古镇笋溪河全景。站在桥上看风景,雾蒙蒙的笋溪河静静的流淌,因为不是雨季,河水很安静。河床裸露的石头经过岁月的冲刷已经失去了菱角。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古镇上游客稀稀拉拉的,店铺前可以门庭罗雀!难得的一份清净!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一位艺术院校的写生的学生。忧郁的眼神同样让我感觉到一股淡淡的乡愁,画布能定格的是艺术,而真实的生活高于艺术。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笋溪河西岸就是古镇,邻河而居。古朴的小镇有自己不变的风格,秉承着自己的传统。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那一些烟雨的往事,都随风飘过,我知道该等的人,自然会来,不该等的人,你等也不会来。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一条老街,百年不变,青石铺路,邻里之间彼此熟悉,这里的民风很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重庆因为地理特质,造就这里的人民能爬山走路,能吃苦。他们不求大富大贵喜欢小富即安的富足。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一只老猫的午后时光,安逸平静。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一抹烟雨寄相思。远去的人儿何时再回来。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春的消息迟来,但是不晚。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走在烟雨中,我只是一个陌路。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打盹中的老猫,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大佛亭是古镇的信仰。不追求不大富大贵,有吃有喝就为安详平静的日子。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笋溪河边洗刷的村民,这是鱼水相连的故事。养育了几代代人的笋溪河。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河水蹿急,漠视了人间浮云。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当地喜欢做的酸菜鱼就是出自笋溪河。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北向的桥据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几个艺术院校的学生,每天都静静的坐在笋溪河边写生,能把眼睛看到的写生的如此淋漓尽致,如果不靠近古镇的生活习俗,是无法表达这里的生活意义的。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一位在笋溪河洗刷的当地老人,每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外来陌生人。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能调尽万般色彩,也不能画出小镇的忧伤。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我问这些坐在一起吃饭的村民,他们说是来走亲戚串门的。一口锅有肉有鱼,有大米。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我刻意表达的就是这一束蔬菜,你知道是什么吗?它叫做“鱼腥草!”是一道当地人非常喜欢吃的凉拌菜。带有一股鱼腥味,所以叫做“鱼腥草!”。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当地的糯米团子。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一位老艺术家,来自民间,她说每天都来写生这是她的主流生活。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阳台上的花,春上枝头。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一位卖热豆腐的老人。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腊肉是当地的特产。几个饭馆也是冷冷清清。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这样的竹编藤椅是古镇的寻常景致。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草鞋,年轻人未必懂得。当地人还在穿着这样自己手编的草鞋。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古镇深巷子,透过屋顶的光线折射出来的光芒,生活也不仅仅是压抑,更多的是充满了希望。一如这一丝光线。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生命很重,所以生活要轻。艺术无处不在,就在百姓的寻常生活中。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一棵古树,历经的岁月已经经年累月。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日常的生活是不是就是艺术,想到岸边写生的艺术生们,将来如何能成为大师级的画家。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一位依偎在门旁的老人。在听门里的故事。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岁月静好。只要你美好,我就会灿烂。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走近这个哥们,他说在给朋友发信息,科技与进步给古镇带来了实惠与高端。想象不出封闭的古镇会是什么样子。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安静,美好,无限延伸。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挂在墙上的竹编,是这里的寻常百姓的家常。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这是竹编的盛酒的器皿。 非常精致,堪称民间艺术品。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偶尔有一位背包客走过小镇。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这是笋溪河里的河蚌,肉质鲜美。中午的菜肴就是它了。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咪咪听见我的声音,睁开了微闭的双眼,与我对峙。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这是当地的鱼豆腐,据说好吃的不得了,我不喜欢腥味,自然也就无从下口。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陪你走过,陪你爱过,古镇可以作证。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古镇玩推牌九的街坊。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这位小哥一直跟随我同行,他也是趁着雨天来古镇走一遭,他在附近打工。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买菜的老人。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这位清丽的写生的艺术生给我深刻的印象,是她的眼睛,忧伤的眼神,有一丝的孤独。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我好奇的站在艺术生的背后,看她们惟妙惟肖的写生。

中山古镇,那一抹烟雨乡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