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游兴隆山记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像济南 |
游兴隆山记
一位经常穿梭在昆明大小山谷的驴友告诉我,兴隆山是一座百穿不厌的穿越线路。如果是从别人嘴了说出出来,我感觉不足以信,而这位驴友对兴隆山的评价我确信,而且有同感。兴隆山海拔不高,穿越的线路不长,也就是4--5个小时的时间足矣走一遍,约计在8--9公里的样子。如果是早起,去爬爬这座山,弱驴也会在午后的功夫将这座山拿下。所以,这座山不险,不恶,穿越的距离不远不近,不疲不惫,你悠闲的就可以完成一次穿越。而且是我们家门口的一座山。想一想依山而居是多么幸福的样子,这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选宅而居的理想,很荣幸,我就住在南部一片山区的山中之城里,与最爱的人慢度人生美好时光。
说起兴隆山,甭说外地人,许多老济南人也未必晓得这座山在哪里,也许,只知道有一个兴隆庄,那其实也是以兴隆山为名的村庄。兴隆山是济南南部山区众多山脉最靠近济南市区的一座山,与泰山有一脉相承的渊源。不知名的山,隐居在众山脉之中,不繁杂,不宣泄,低调内涵,更具静而怀远,像一位隐士,做着千年的修行,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说,登兴隆山而赏心悦目。自家的山,更有着独爱的情感因素,因为日常与山有关,鸟鸣晚霞,不同时段的风光,映照这座城的品质。更有兴隆山有飞翔得天独厚的条件,有许多滑翔爱好者,也经常在这里飞行滑翔,(大山起飞高度在276米,是适合初级水平滑翔的理想场地。)
家居济南之南,北近二环南路,南邻兴隆山,如此便利,常游此山。兴隆山,又名“玉函山”、“小泰山”,相传汉武帝赴泰山封禅,回驾时登此山顶,忽有鸟惊飞,鸟飞处留一玉函,内装玉钗一对,武帝得之,此山便得名“玉函山”。山有五峰,自西而东为鼓楼峰、透明峰、帅旗峰、行龙峰、鹅头峰。山阴有三峪自西而东为西佛峪、柏石峪、花山峪。
周末约三五好友育秀中学集合,过柏石峪村,入防空洞,洞漆黑幽暗,冬暖夏凉,长约千米,有厅、室、厕、库等若干间,传为战备医院所在。出洞则满目滴翠,曲径通幽,幡旗招摇,随旗攀登,即至佛峪,右侧崖上“佛峪寺”番然入目,寺堂供有神像,另有房屋2间,供守护僧人居住。但见前方新月形天然石台十余米宽,石台北侧为深谷,谷内古木森森。高处,巨岩外伸,状如檐厦,其下崖壁间,随山就势,在石窟岩壁上存有隋唐佛教摩崖造像近90尊。摩崖造像上下五层,有佛有菩萨,有站有坐。造像最高约1.3米,最小约25厘米,仪态端庄,只叹面目全部毁于文革无一完好,但留佛身保存尚好。玉函山第一名泉“蕊珠泉”即在石台西端崖壁处,此泉为寺中居住僧人饮水之源,木架和塑料纸覆盖泉池,但因近期少雨,泉水几近干涸。
出寺门,沿崖上小路前行不远,残庙现,此乃“三仙宫”,又为“灵官庙”、“三宫庙”,宫内供奉守山门卫士王灵官,早年内墙壁画尚可见斑驳,今墨迹全无。庙前立碑3座,字迹隐隐,记载着清朝康熙时庙宇修建之情形。
拾级而上,三百年之久石阶保存尚好,缓缓伸展,脚下树草生于石阶,观之枝蔓摇曳,踏之莎声如歌。空中绿树成荫,光线顺枝叶淌下,仿若绿伞华盖,清幽蔽日,疑为仙境。举目远眺,鼓楼峰崮顶耸于山巅。拔高百余米后石阶变陡,顿感吃力,汗湿衣衫,耳热脸胀,再拔几十米现宽阔平台,可观市区全貌,城内高楼密密麻麻,星棋罗布,台下悬崖深不见底,不远处岩壁高高耸出,突兀直立,甚为峻峭。稍事休整,顺右侧林荫小道前行,穿越茂密树林,终登上山顶峰—帅旗峰,海拔523米,高度两倍于千佛山。据说东侧唐代僧侣曾山巅建造兴隆寺,亦名卧佛寺,现仅存遗址。山顶有雷达站,长年有军队驻扎。济南史料载,明清时山巅之泰山行宫改为碧霞元君祠后,又筑南天门和三大殿,香火旺盛。南天门至今保存完好,与泰山南天门遥遥相望。驻地大门处有“三教堂”一座,即“兴隆山二奶奶”庙。庙东侧山墙挂一牌子,上书:三教堂始建于元朝,民间称其为“二奶奶”庙,其间供奉神灵为“兴隆山二奶奶”,相传其姐妹三人,另外两人为“泰山大奶奶”和“峨眉山三奶奶”。“三教堂”现为山东省二级保护文物。每逢初一十五,附近信民结伴前来上香供奉祭拜。有友赞誉此山俊、幽、奇、险,且有文化底蕴。实也,吾等行走4小时,拔高近400米,全程约8公里,钻山洞、观古寺、近幽境、试陡峰、赏山景、亲近自然、放飞心情,美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