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2015-02-28 07:42:55)
标签:

文化

艺人

庙会

吹拉弹唱

原创摄影

分类: 走遍中国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拉洋片也叫西洋景

 

趵突泉正月十五的灯会,每年都会有一位拉洋片的艺人前来助兴,他选在的位置就是趵突泉的北岸二十米处,白天前来游玩看灯的孩子们,走到他的戏台前,就拉不动腿了,央求着父母想看上一场,过过瘾。这位老先生似乎也懂得了孩子们的心,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有板有眼的说唱,从南京到北京,从光绪到民国,一秒钟就穿越过去,唱的表情丰富动人,让许多大人们也驻足想听上一段,勾起了许多成年人的童年记忆,这些美好的记忆时光,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历程,成为了最珍贵的片段,在此刻被深深的勾起。

表演拉洋片的老艺人,吹拉弹唱全是自己一个人完成。我这个成年人都想亲自钻进头去看看,这所谓的西洋景究竟是什么样的戏法。一会就是小猫咬着尿尿的小孩的小鸡了,一会就是小猫钓鱼了。这锣鼓敲得,这小曲哼的,让你流连忘返,不掏出十元钱看一出戏,这当爸妈的酒别想从我的这个西洋景的摊子前走过,关键是孩子不想走。每年一次的拉洋片,不是每天都在上演,一到庙会灯会,他们就会自发而来。烘托了浓浓的年味,触动了我们回忆的思绪。

一部车子一个锣一个鼓,几个凳子,就是全部的戏家当,能延续到今天也实在不易,放在现在也是独家艺术,是否能传承到未来真的不好说,如果生意好,五分钟的戏十元的票,一拨又一拨的小观众,让拉洋片台前好不热闹。普及一下何为“拉洋片!”

“拉洋片”也称“看西洋景儿”,是过去东北大中城镇江湖人聚焦的“杂巴地”以及庙会等处常见的半土半洋的生意。从拉洋片所用“设备”中放大镜等推断,它应是始于清朝末年洋货大量进入中国之后,有人说是从东洋的日本传来的。但据一些拉洋片的艺人自己说,他们这一行的祖师爷是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风,因皇帝新封的外国人贡妃子思念故乡整日闷闷不乐,此二人想出办法,把妃子家乡的美景画在二三尺见方的八张画片上,装在木箱里,在箱的一面开出装有放大镜的圆孔,从中观看宛如身临其境,使皇妃转忧为喜,皇帝加封二人为护国军师。后来这种箱中看景的玩艺儿逐渐传到民间,就有了拉洋片的艺人。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早期“洋片”所看的,确实是以中国人认为最美的“西湖八景”为主,因此称作“看西湖景”。直到后来艺人们在招揽生意时还有“西湖景、八大片儿,看完这片看那片儿”的吆喝词。在东北做这顶买卖的,很多是来自河北、山东一带的艺人。所用的基本道具“洋片匣子”一般长三尺多,高约五、六尺,故在交叉支搭的架子上,离地面约二尺。内分上下两层几百封闭,在正在留四个装有放大镜的圆孔,俗称“四开门”,也有多至“八开门”的,内用布帘遮挡。看客们坐在圆“开演”,由艺人拉绳控制箱内的机关依次换片子,一般是每八片一场,每个看客收费不超过一毛钱。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拉洋片的之所以算做是一行艺人,是因为他们并非只会拉绳换片,而且还要会唱词儿和会打锣鼓点伴奏。在片匣子侧面的木架上,安有锣、鼓、钹等乐器,用绳子连接,艺人用手拽绳就可以打出不同节奏的锣鼓点。同时,还要有与片子内容相关的唱词。在招揽生意和拉片的过程中,都要把锣鼓点打得热闹,词儿唱得引人入胜,还要伴以滑稽可笑的动作和表情,这样才能把更多的人引到自己摊前来。

“洋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风景画和故事画两类(很多是用放大的照片——。风景主要是供人们“看新鲜儿”,不仅有中国的名胜,也有外国的景物和风土人情。故事则是“看热闹儿”,其内容有《白蛇传》、《三国》等人们熟知的古代故事,也有《黎元洪大总统太和殿登其》、《枪毙驼龙》、《五胜关大战》之类的当代事件,或是一片一景一事,或是彼此连接成组。唱词则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如“下江南、下江南,过了湖广到四川。四川有个喇嘛庙,一边一个铁旗竿”“往里一瞧又一回,外国洋人来打围。头前走个猩猩怪,后尾儿跟个大老黑”之类。还有的是在箱内装立体着色布景和人物,通过拴绳的机关控制其变化。较常见的如《白蛇传》里的“游湖借伞”、“水漫金山”之类,甚至还可以往箱里注水增强效果。唱的词也是同样风格,如“往里看,往里观,飘飘悠悠来了两只船。一个是白蛇和青蛇,一个公子是许仙,他们借伞结良缘。”

拉洋片的常常是成群结伙地做生意。几个洋片匣子同在一片场地招引顾客。所用的片子和匣子既有自己的,也有从洋片行掌柜那里租来的,或用车推,或用担子挑。场地基本是固定在热闹场所的某一区域。因为片子内容互有差异,有的看客往往看完这摊看那摊,生意倒比跑单帮好做。看洋片的人,多属于城市中下层平民和乡下人。因为片子的内容大多数是适合文化水平较低而又有很强好奇心的人,所以大人孩子都很爱看,不仅能从中看到热闹和新鲜,也能开阔一下眼界,增加一些知识。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实拍:勾起我童年记忆的拉洋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