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见闻:那年那月的赶集(一)
标签:
乡村赶集情感 |
分类: 情感专栏 |
最近右眼皮一个劲跳,“二月二”之前依然是节前,据说是犯克星,克朋友。但是,我对朋友的定义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了,缘分尽了,就不再去强求什么。结识8年的朋友打电话问我最近怎么没有听到我的声音,我说郁闷着那,别来烦我,朋友说,那好我等着你,什么时候心情好了再打电话给你,小小举动却诠释着何为知己。人的心情是有科学规律的,就像月圆月缺,阴阳互补,这也许就是周易八卦的科学之理。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到了老家那些人,想起了年迈的母亲,是不是还在护理着她那几席子菜地?过年回老家,母亲兴高采烈的给我大谈她一年来种菜的喜悦,老家居家就在镇上,逢3、8就是乡村大集,双脚迈出“国建大门”就是集市场,许多乡下来赶集买卖的商贩,都是提前赶黑跑到我们镇上占地方(老家方言叫占撵),为了图一个繁华的地方能卖出自己的东西,靠我们家门口的正好是蔬菜与海鲜集贸市场,母亲说她抬脚就能去赶集,所以,逢3、8别往老家打电话,家里绝对没有人,老的少的都去赶集了,几十年养成的赶集习惯,让许多人喜欢逢集就去赶的热闹,因为过去乡下没有什么可去的地方,集市成了大家在一起交流、交易的最佳场所,更有一些喜欢逢集必赶的人被冠以“集流子”的称谓。
山东的集贸市场,有着它繁茂的历史,尤其是我们老家镇上的沙河大集,在整个山东都闻名遐迩,过去商贸不发达的年月,外省的商贩都愿意来沙河赶集,交易快,自然买卖好,仅仅一个海鲜市场或者一个牲口交易市场,你不花费一个上午,估计你是转不过来,所以,许多来赶集的乡下人,每次在赶集的晚上,要计划一下自己明天去赶集买什么,都是直接扑着属于那市场去转悠。买衣服的就去服装市场,买牲口的就去牲口交易市场,买吃的喝的玩的就去杂货市场,农村的集市上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过去,买卖人的都有,像电影表现买卖的交易,就是把人的头顶插一根草,就是对外表示这个人可以出售。
沙河大集不仅以大闻名,最主要的是时间长,从早上睁开眼,就开始吆喝摆摊了,一直到晚上掌灯时分,还有人在集贸市场拾掇一天的买卖的东西,也有一些人趁着散集的空挡满大街转悠,看看有别人有什么落下的东西没有,蔬菜市场有许多老人来拾一些残留的白菜帮子,捡回去好的自己下锅,不好的就喂兔子喂猪。
最有意思的就是牲口交易市场,买卖双方在交易的时候不说话,用伸指头来回答自己的牲口多少钱,卖者如此,买者打价也如此,暗地里进行,就是不愿意让其他想买卖的人知道他们成交的价格。全是哑语,在牲口肚子下伸指头表示价钱偷偷进行,那交易的眼神可来劲了,一会瞪起来了,表示价格太离谱了,一会闭眼歪头表示不成交了,等着买卖双方握手了,那可能就是表示刚才一番讨价还价已经成交了。更搞笑的就是买牲口的不卖缰绳,你要是去买一头马回家,人家牵着马去集贸市场的缰绳根本不卖,你的自己预备。这有点让我想起现在卖车的4S店了,你买他的汽车可以,装具另交钱。
我小时候也愿意赶集,往往是利用礼拜天放假的时候,或者过年学校放寒假的时候,跟着母亲去赶集,赶集无非就是跟母亲索要自己需要的东西,那个时候,我赶集满眼里全部都需要,心里也没有什么家里穷买不起的概念,一概胡搅蛮缠嚷嚷着让母亲给自己买。自己不去赶集的时候,就期盼母亲赶集能带回一些什么,譬如好吃的苹果、葡萄,或者几个用碱发面的乡里供销社外卖的馒头卷子,我自己一口气能吃5个。过去家里穷,放学回家搬点干粮,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不是地瓜就是饼子,这些能吃饱也不错,逢集的时候,母亲总从集上买点稀罕的菜回家,或者噶几毛钱的猪肉,回来改善一下伙食,无非也就是亲手擀面下面条吃,这种生活就很不错了,所以,地瓜饼子的岁月,一直盼望着母亲赶集回来,我经常在母亲赶集回来的“大金鹿大自行车”把上,早早的捌翻着挂在自行车上的提包,看看母亲买什么好东西回来了,心情那个激动,印象里母亲赶集用的提包也是她自己用玉米皮编的带着两个带的提包,不管是赶集还是出门一定要挂在车把上。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女人一点美感都没有,我想象着母亲那个时候也就是40岁不到的样子吧,日子,被穷瞎了。
母亲那个时候总是那么抠门,买回来的苹果、梨子或者其它稀罕的好吃的东西,都是人家收摊后的有毛病的东西,要不就是有虫眼,要么就是碰乱了,外观不好看的,记忆中母亲没有一次买回来像模像样的很新鲜的水果。我们老家靠海,母亲就是买点海鲜也都是一些海鲫鱼、青鱼、乱八带鱼,然后放锅里经过一点点油煎以后,满屋子里飘香,馋的我一个劲流口水,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我还跟太太说,想吃过去母亲煎的八带鱼就着黄饼子吃的滋味,可香了,还有冬天那海鲫鱼腌咸了放到炉子边烤烤吃,一想到就流口水,太太也学着我叙述的经过给我做过几个玉米黄饼子,而且是合着小米面、豆面做的三合面的饼子,我也没有感觉好吃!难道是我的胃口改变了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