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去国外留学
标签:
留学教育哥们借坡下驴海龟 |
分类: 元芳时评 |

这种“家长制盲从出国态度”犹如一个患有“购物狂”的女人是一个道理。许多想让自己出国的家长,盼凤盼龙心切,却走进了一个更严重的误区,就是不客观的分析自己的孩子,抱着侥幸运气的态度让孩子出国,似乎国外就是试金石。
其实,自己的孩子在国内学习就是个一般化,包括自制能力、学习态度都并非是A级,但这些家长却顺从了自己的从众心理,抓紧把孩子打发走了事,仿佛出国镀金就是唯一能看到孩子光明的唯一出路。
这是最不负责的家长,典型的“人不见心不烦”让孩子走的远远放纵障碍心理。
试想,一个“差等生”在国内如此严格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还不能自理学习上的事情,你怎一个“走”字了得?国外的学校教育,基本是靠自己的动手与自律,没有那个老师去关心课后不做作业的学生。
朋友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顾问,整天忙得找不到北,自己的儿子在高一时,就似乎与同龄的孩子在学习上有点差距,于是,这位仁兄决心一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德国一所教育机构,二年半了,结果如何?
结果非常一般,甚至连预期的基本目标也未能达到。仁兄非常后悔自己的让孩子出国的盲目决定。他的孩子到目前还是连语言、听力这一关过不了,那就别谈孩子能学到什么了?
在国外的孩子受之父母的期望值较高,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之间的整体素质也自然良莠不齐,懂事的便有自尊与脸面,抓紧刻苦努力的学习,不太懂事的就是先交几个要好的哥们、姐们,解决一下学习以外的寂寞,似乎在国外,同学与朋友的关系,他们更看得重。
因为孤独,因为寂寞,更因为需要心理与生理上的支持。攀比,盲从,人生观颠倒与前卫,打乱这些本来还很单纯的心灵。
也有一些家长本着出去走走“长长见识,放眼世界”,让孩子出去玩几年,然后混一个“海龟一族”,在回国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就OK了的达人,岂不知,现在大陆的外资单位的人事机构,对于目前大批量造出的“海龟”有着强烈的免疫抵抗力,他们看到你不是在一流或者比较知名的国外学府深造的,就知道这类孩子纯粹是玩票的洋务派,他们对于这些注重外表鲜亮,没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是不屑一顾的。
也有家长靠着过硬的国内关系,无非就是想就自己的孩子出国镀一层金,然后再回国借坡下驴的安排工作,似乎是走水到渠成的求学之路。这属于话题之外。
我的一个哥们在政府任职,其儿子从小就凭借自己的社会关系,让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其成绩却在班级里一点也不“重点”,后来,哥们一狠心,把儿子送到了英国一所叫做“加盾(音译)的大学“,但儿子由于“雅思”一直没有通过,在学习上,与老师的交流尤为吃力,最后,这个孩子因为压力过大,得了抑郁症,半路又回国。
纯粹是得不偿失!现在这个哥们回忆自己对于孩子的求学之路,无奈之情无意言表,不是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属于你!退而至,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出国,任才施教,科学分析,这是做父母在送孩子出国之前必须上的很重要的一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