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人与人之间互称同志、同事、师傅,非常革命。80年代初期,开始流行“朋友”,男朋友、女朋友,我的朋友,流行歌里唱“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朋友,朋友,你好吗?”显得亲切、有人情味。
可到了今天,朋友却蜕变为隔阂、疏远的同义词。
“你去哪儿啦?”“去找张三了。”这是信任的回答。如果想搪塞你,就说:“去找朋友了。”
“和谁去酒吧啦?”“和三个室友去的,还有……”。如果不想让你知道实情,就说:“和好朋友去的。”
“和谁去唱K啦?”朋友。
“和谁一起住啊?”朋友。
……
关系好的时候,会说女友、男友、室友、张三、李四、王经理……关系疏远、有难言之隐、有距离的时候,所有这些就统统变为“朋友”了。
所以,当父母听孩子说“和朋友一起”时,就应该知道他的心往外飞了。
当恋人听恋人说“和朋友一起”时,就应该知道感情有问题了。
当朋友听朋友说“和朋友一起”时,就应该知道不要关心对方太多了。
……
注意了,现在,说“朋友”,就很可能不把你当真正的朋友了。
“朋友”越多,越不够朋友。
别不满意,说“朋友”还对你保有一份尊重,如果换成“别人”、“人”,并免费赠送不耐烦的脸色,你就该识趣地团成一团圆润地离开了。
消极的“朋友”概念=不具体=笼统=不想让你知道=我骗了你,但不想让你觉得我骗你=我在欺骗,但不用承担道义责任=我逃避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