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思维 |
分类: 资料摘抄 |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他们认为,批评一种观点并不等于批评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他们非常热衷于进行激烈的辩论,以探明一种观点的合理性。不过批判性思维也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
大部分人都知道要保持体形必须坚持锻炼,殊不知保持清晰的思维同样需要努力锻炼。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很多惰性思维的例子。人们有时懒得思考,还往往得意地告诉他人自己的思想有多开放。很多科学家认为,思想开放固然不错,但也不能空穴来风!
批判性思维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还是包括心理学在内所有科学的基础。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你就能把真正的心理学同那些散布于电台和书店里的伪科学区分开来。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逻辑能力,拥有许多其他的能力与性格倾向也很重要(Anderson;Halpern,1995;Levy,1997;Paul,1984;Ruggiero,1997)。下面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八条基本原则。
提问与求知的欲望
文森特·鲁基洛(Vincent Ruggiero,1988)曾说过,“好奇心、求知欲和善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引擎。”他认为,不断问自己“这里怎么了?”或“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使问题更明晰、更合理。我们希望你能在学习心理学时,不要将其视为真理,而是能够不断地对书中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提出质疑。
定义你的术语
一旦提出了问题,下一步就是用一些清楚、具体的术语来界定它。定义不清或使用比较模糊的术语会令人产生误解,或者因此给出不完整的答案。举个例子,倘若你想知道动物能否使用语言,答案将会依赖于你对“语言”的不同定义而不同。如果你将其定义为“一种交流体系”,那么鸟类、蜜蜂甚至蠕虫都在使用语言。如果你将其定义为“一种将声音和手势结合起来形成无数结构化的能够传递意义的交流体系”(这是语言学家的定义方式),那么,只有人类才会使用语言,尽管有些动物在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获得某些方面的语言。
对于科学家来说,下定义是对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抱持严谨态度的表现。一项研究通常从假设开始,假设是对一种行为进行描述性或解释性的陈述。最初,可以对假设进行一般化概括,如“同病相怜”。但如果开始进行研究,则需要更为精确的假设。“同病相怜”可以被陈述为“人们若在某种危险情境下感受到焦虑,那么他们通常愿意与面临同样威胁、遭受类似焦虑的人在—起”。
假设其实就是对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准确的预测。在预测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术语如焦虑、危险情境等,必须下操作定义,这样才能具体指明怎样观察和测量问题所涉及的现象。焦虑可以被操作定义为焦虑调查表上得分的高低,而危险情境则可以用遭受电击的强度进行定义。这样,就可以作出一个假设:“如果你通过告诉被试他们将会受到电击来增强其焦虑程度,然后给他们两种选择一一在同样的情境下,可以单独等待,也可以选择同伴相陪,那么高焦虑的人将会比低焦虑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同伴相陪”。然后,你就可以根据一系列的方法对这一预测进行证实。
检验证据
你是否曾听过这样一些激烈的争论:“我只知道这是真的,不管你说什么!”或“那是我个人的观点,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你自己做出过这样的声明吗?在毫无证据的条件下接受一个结论或者期待他人也这样做,是惰性思维的明证。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会问:“支持或反驳这一论断的证据何在?与其对立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证据的可靠性怎样?”如果无法直接检验证据的可靠性,那么根据证据来源的可靠性也可以做出判断。
在科学研究中,一个具有可行性、创造性和吸引力的想法最初总是会让人激动,但要想使其成为一个严谨正确的观点,归根结底必须有实验证据的支持,而不能单凭传闻或盲目崇拜权威。
这里我们举一个儿童孤独症研究的例子。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错乱,患儿通常生活在自己孤寂的世界中,不与外界有任何联系。他们有时会连续数小时前后摇摆,有时会将铅笔插进自己的耳朵中自残。在过去,受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的影响,很多临床医生也都认为儿童孤独症是由遭受拒绝和冷酷的“电冰箱母亲”所造成的。但事实上贝特尔海姆仅研究了少数几例其母亲存在心理问题的自闭症儿童,就推广了他的研究结果(Pollak,1997)。然而,由于贝特尔海姆所具有的较高的威望,很多人都接受了他的观点而忽略了其数据来源上的不足。
之后,通过对大量有代表性的孤独症儿童及其父母进行客观的检验,科学家们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孤独症儿童的父母与其他儿童的父母心理同样健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孤独症不是源于母亲的心理异常,而是由于自身的神经问题,某种基因会增加此类疾病发生的概率(Ingram等,2000)。但是由于当时很多人都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贝特尔海姆的论断,许多自闭症儿童的母亲都认为孩子的病是由自己的问题所造成的,从而陷入无谓的自责、内疚和懊悔之中。
分析假设和偏见
假设是需要求证的观点,而偏见则会阻碍我们公正地进行评价,甚至会导致完全忽略有关证据。批判性思维者试图对每日所读到的书籍、所听到的政治演讲以及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电视广告信息中的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鉴定和评估。与其他领域一样,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质疑的过程。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进步都是由那些敢于对一些看似符合常理的事情提出质疑的人发现的,比如关于太阳围绕地球旋转、水蛭吸血能治病、精神病是由于魔鬼附身等问题,都已被证明为是谬误。
批判性思维者不但乐于分析和检验他人的假设,对自己的假设也不例外,只不过后者做起来要更为困难些。研究者检验某一假设,关键看其在逻辑上是否存在被反驳、被证伪的可能性,这就是证伪原则。证伪原则并不意味着假设必须被证伪,而是说如果发现相反的证据时可能被证伪。
换句话说,在假设成立的基础上,科学家对将要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进行预测的时候,必定冒着被驳斥的风险。在关于“同病相怜”的研究中,其假设是建立在“高焦虑的人喜欢和有相同经历的人交谈”的基础上的。反之,如果发现高焦虑的人喜欢独自生气或担忧,或者这种焦虑丝毫不影响他们的行为,那么研究结果就不支持这一假设。这种有可能面临的被驳斥的风险,迫使科学家必须认真地对待否定性的证据,以此来避免错误假设。任何拒绝这样做的研究者都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
只要仔细去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很多违背证伪原则的现象。比如,当警方坚信一名嫌疑人是罪犯时,即使其自称无罪,警方也只会将它当作是谎言,甚至是犯罪的证据。当然,很多罪犯都会声称自己无罪,但是无辜的人同样如此!所以在类似情形下,审讯者必须注意这种情况下的否证。类似地,相信存在外星人绑架案的人在面对有关外星飞船只是自然现象或热气球的证据时,往往会认为那是政府欲盖弥彰,或是外星人的一种神秘伪装等。通过对所有否证的简单解释,他们也就避开了对自己观点的检验。
避免感性推理
在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中,情绪因素都占有一席之地。对一种观点的强烈责任感能促使人们进行大胆的思考,为那些冷僻的观点进行辩护,并为新理论的创立寻找证据。但是纯感性的认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对诸如子女教养、毒品、犯罪原因、种族歧视、智力起源、性别差异、同性恋等等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你也许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当你阅读这本书时,你很可能会发现一些令你不能接受的研究结果。持有不同的见解是件好事,这说明你积极主动地阅读了这本书,并对书中的材料进行了思考。你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你会持有不同的见解呢?是因为证据没有说服力,还是因为那些结果使你感到焦虑不安?
切忌过分简单化
批判性思维者反对并拒绝简单的概括和思考,他们的思维绝不停留在理所当然的判断上。例如,你是否觉得自己最好能控制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呢?或是认为应该平静地接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实际上,这两种想法都太过于简单化。对生活有所控制是很重要的,但有时顺其自然也很不错。
“过分简单化”最常见的形式便是逸闻推论——将个人经验或少数事例推论于所有人:例如,仅凭一个罪犯假释后又犯了罪就认为应该废除假释政策;或者只因为一个朋友厌学就推论说所有人都厌学等等。逸闻往往会导致刻板印象的形成:比如,因为有个母亲骗取救济金就认为其余所有母亲也都是骗子;或是因为碰上了一位行为异常的加州人就认为所有的加州人都很古怪。有批判性的、科学的思维者需要较多的证据来进行全面的推论,而不是仅凭一两个事例就得出结论。
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
一个批判性思维者所阐述的假设是富有创造性的,它能够为相关的事物提供合理的解释。在科学领域,建立假设的目的是为了创立理论,即能够解释特定现象及其关系的有组织有系统的假说和原理。人们有时会说:“这不过是一种理论。”但一种科学的理论绝不只是某个人的观点。在科学领域中,一种理论要想被科学界所接受,就必须建立尽可能少的假设,同时则要有详尽的实验证据。
当要对某些行为进行明确的解释时,批判性思维者不会随意地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他们在选出一个最为合理的解释之前,会尽可能多地概括出对实验证据的各种解释。例如,一份新闻杂志报道说,慢性抑郁症患者比没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得癌症,那么在得出“抑郁导致癌症”这一结论之前,你应该考虑一下其他可能的解释。也许抑郁的人们大都吸烟或酗酒,这些不健康的习惯才是癌症危险性增加的原因;也许在早期关于抑郁与癌症的研究中,选取的被试有潜在的癌症疾病,是这些疾病导致了他们情绪抑郁。
容忍不确定性
最后,批判性思维可以教会我们人生中最难的一课:如何在不确定性中生活。在我们所处身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只有少数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进行验证,有时证据只是一些试验性的结论,有时一些证据看似足以支持一个结论,实则不然……更让人恼火的是,有时新证据的出现还会打乱我们先前的信念。批判性思维者甘愿容忍这种不确定性的状态。他们不害怕说出“我不知道”或“我不确信”。
在科学研究中,对不确定性的容忍意味着,在其他科学家没有对自己的研究进行重复验证并得出相同的结果之前,研究者应该力图避免做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保密是科学的大忌,你必须乐于公开自己观点的来源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以便他人能够对其正确性加以检验。重复验证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必要的成分,因为有时一些现象纯属偶然因素所致。
接受一定量的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假设、观点和信念,这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怎么说,我们都需要能够指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和原则。就像文森特·鲁基洛所写的那样:“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持有某种观点,而在于拒绝接受比之更好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是指导我们终生探索、追求知识的工具,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它的锐利。它不仅是一种思维技巧,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态度。用哲学家理查德·W.保尔(Richard W.Paul,1984)的话来说,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心的公正思想”。
小测验
你能看出下列事例分别违反了哪些批判性思维的原则吗?
1.多年来,作家诺曼·库辛一直在宣传他是如何用幽默感加维他命来治好自己罕见的绝症的。在他的畅销书中,他将同样的方法推荐给其他人。
2.18世纪一位名叫本杰明,拉什的医生认为,只有放血才能治好黄热病。虽然他的很多病人都死了,但他仍坚持这种治疗方法。他把病人的痊愈归功于放血疗法,而将病人的死亡归结于病情太严重。
答案:
1.库辛的推论过于简单化了。他的研究以逸闻趣事为基础,而没有对那些没有使用幽默感和维他命来治疗的人们进行控制性研究。由于他戏剧性地康复了,所以他的推理充满了感
情色彩。
2.拉什未能分析和验证他的假设。他违反了证伪原则——他将病人的痊愈归功于放血疗法来支持他的假设,而把病人的死亡归结于病情大严重,所以放血也没用。这样,就没有任何可能的反证来驳斥他的观点了(附带说一下,这种治疗方法与这种疾病一样具有危险性)。
(摘自《心理学的邀请》,[美]卡萝尔·韦德等著,白学军等译,P13-1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