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军沪,永不磨灭的记忆

(2010-01-13 23:57:38)
标签:

篮球

体育

cba

大郅

姚明

上海

分类: HIP-BALL
看过军沪之战,想起了2001年军沪巅峰对决争霸的酣畅淋漓﹑震撼人心。姚明和王治郅再度于CBA聚首,说不尽的物是人非。但那段记忆,永远不会磨灭。2000年中国男篮败于悉尼,CBA靠着他们的拯救重跃巅峰;没有想到十年后,CBA竟还是要靠这两人来提升。于是把这篇文字发在博客上,纪念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
军沪,永不磨灭的记忆(当时还显青涩的两人,如今早已为人父为人夫了,看到当年的照片,相信很多人还会梦回吹角连营)


    姚明和王治郅之间,清晰地写着“命运”这两个字。作为这个国家最为优秀的两名篮球运动员,因为命运起承转合而交错起伏的他们,这一番再次在上海滩聚首,不知又会演绎怎样的故事。

    即使到现在,我也不能够确认他们两人是否是好朋友。请原谅我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无能,但这两个篮球奇才之间,的确不像是那种无话不谈无微不至的朋友。他们的身边,都有那种从天真烂漫无邪时就亲密无间的朋友,从小就和姚明一起长大、共同经历人生、球队多少起伏的刘炜,自然比大郅更懂得如何与姚明交流;自八一青年队就和王治郅风雨同舟、一起从默默无闻到全国颠峰的阎宇峰,自然比姚明更像大郅的良师益友。即使是旁观者,你也很难看到他们两人在世规俗矩的私人相聚中有多少碰面的机会。所以的确很难断定他们是生活中的密友。

    但还是这两个人,从还未及弱冠时就已名动天下。山高人为峰、高处不胜寒的中国篮球圈里,两人的名字自然就被联系在一起。从地方队开始,从全运会开始,有两个人一起出现的地方就有焦点,有两个人一起登场的时候就有新闻。姚明和王治郅这两个天才少年的命运似乎都写在一条直冲云霄的直线上,根本无法分开。

    1997年上海八运会,姚明第一次在赛场面对王治郅,领教了什么是充满天赋的脚步移动的同时,也给了王治郅当头两记大帽;这之后作为对手,姚明的上海和王治郅的八一不断成为众人瞩目的核心:一次次的CBA常规赛直至总决赛,一次次的三秒区内面对面,两人在不断地对抗中进步着提高着,缺了其中一个,另一个恐怕也很难在国内联赛中发挥出如此之高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两人及其球队的高水平对抗带动了整个CBA的表现。提到王治郅,姚明盯着中央电视台的镜头乐着说,这是唯一的一个体型大型化,技术细腻化的大个,今天我确实没辙。而那个时候的王治郅,还烦恼于与姚明的争斗和媒体无休无止地炒作。就连锐意垂青他的老尼尔森都认为在1999年大郅的进步实在有些慢。

    我相信这样的对抗对于当时还显年轻的两人而言,多少会有些迷茫的烦恼,刻意的比较其实并不针对于对方,而是身边的无物之阵。在那一赛季的揭幕战中王治郅三分球11投0中,上海在姚明的带领下以101比96最终取下了胜利。但当镜头再转回世纪大战的宁波,王治郅终于放下背了半个赛季的负担,砍下26分17个篮板;彻底压制了姚明的18分22个篮板,率领球队第三节打出一波18比0,彻底摧毁上海人反击的愿望。作为对手,两个人不断用自己优异的表现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存在。我想说:这样的场上争斗很容易让球员产生英雄相惜的感觉,那种看到对方打出一记好球比自己打好还感觉舒服的心理,的确在两人的言行中存在了好久。

    严格地说,姚明和王治郅在2006年之前并没有共同经历太多世界大赛:1999、2001两届亚锦赛、2000年奥运会以及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而已。但高水平球员间就是如此:极易产生的默契会迅速抹平交流较少产生的空白,而且不会因时间太久而淡忘。当王治郅难以归来时,姚明看到之前的录象就会惦记起两人曾有的配合;当王治郅看到姚明的比赛时,总会下意识地在屏幕前给姚明支招。及至2006年世锦赛和2008年奥运会两人重新合作,那种自然的默契很容易便会重现。姚明在2006年世锦赛战胜塞内加尔后说,我防守就快打不动时,听到大郅说:“大姚,你往出扑,我给你补”的时候,就像沙漠里的人喝到了第一滴水。

    这就是两个人的默契,除了命运,你无法解释他们之间的联系。命运让两个人角色一变再变,王治郅是第一个进军NBA成功的中国人,姚明是第一个进军NBA的状元秀;两个人先后成为中国男篮的战术核心,但那种英雄相惜的感觉,始终没有变化。

    而这一次的上海相聚,姚明已经变成了球队的投资人,他也许无法走到场边;而王治郅除了球员身份,还多了教练的角色,他必须在一些时候充当旁观者,来确定未来的安排。在这样的命运交错中,两个人就像2001年那一次长别后一样,姚明向左走,王治郅向右走,何时又能真正交汇,没有人知道。

    让人感叹的命运,让人感叹的惺惺相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