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运男篮系列之NBA害了阿根廷

(2008-08-10 21:22:15)
标签:

杂谈

阿根廷的遗憾,未必在于那个凡事都不敢强求队员的主教练。我知道阿根廷的同行在形容他和队员的关系时用了小学生和研究生的比喻,但我仍然认为:最后关头阿根廷没有使用自己惯用的突破造犯规,而是一次次采用急停跳投方式去博那抢先手的三分,正是NBA的潜移默化让诺奇奥尼和吉诺比利改变了自己的习惯。

你不能说阿根廷打得很糟,至少在最后一节,当他们祭出杀手锏——以吉诺比利引领的移动进攻的时候,立陶宛人甚至对阿根廷瞬间变换的全场防守无法作出任何反应,眼睁睁让普雷吉奥尼断掉发出的端线球,抑或看着斯科拉使出漂亮的旋转完成反击。那一时刻,当球权一次次掉落在阿根廷人手里,你是否一度认为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任何一次进攻当中拿下比赛,抓住半握在手心的胜利?

但是他们没有。

事实上,双方最后的四次攻击来源于四次远投:阿根廷是诺奇奥尼和吉诺比利,立陶宛是杰西科维休斯和克雷扎。唯一不同的是:克雷扎投进了那个关键的三分。在那样一个更多人都会选择突破至篮下造犯规的时段;每一次犯规都能上升到足以终结一支球队的时段——两支曾经险些在奥运男篮巅峰相会的球队,居然不止一次试图用投篮解决问题。

2004年的雅典,预赛击败美国队的立陶宛和半决赛淘汰美国队的阿根廷被视作是决赛最热门的选择。但半决赛对阵意大利时,立陶宛队被意大利突如其来的三分雨浇得一头冰凉。意大利外有巴西莱内有加兰达的投射,让立陶宛失去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有可能与阿根廷对决并取得世界冠军的机会:双方的上次交锋还是在1998年的世锦赛,那一次立陶宛人两战全胜,而阿根廷还未迎来他们的黄金一代。

所以到了这场小组赛,他们似乎都已经错过巅峰的状态:立陶宛的杰西科维休斯已经不复欧洲之王的勇力,全场10投2中仅得10分;吉诺比利虽然有19分进账,但三分球只有7投1中。如果不用慢热来解释这两大豪门的表现,我似乎想不出别的理由。A组不同于B组,除去伊朗每支球队都想要一争奖牌,而更为恐怖的是,他们分明也有这样的实力。所以每一场都是生死战,每一场都是针尖对麦芒。

所以更加没有正常理由解释为什么最后四次进攻全部来源于投篮。如果你说防守方的执行力强,那么双方领军球员强悍的突破造犯规能力就能被如此忽视么?即使过了巅峰,吉诺比利、诺奇奥尼和欧洲之王已经在比赛中展示出的劲量突破,怎么到此只能在无力的急停跳投上终止?

我当然知道,如果真的投中,只能为球星的伟大加上又一个注脚,但相对于突破制造杀伤,急停跳投的危险系数显然更高。在吉诺比利看到球队在被克雷扎投中三分紧接着一个致命失误之后,无奈地低头长叹;那时你是否想起上届奥运会首场对阵塞黑,他最后时刻生死时速般直突对手篮下取下分数的情状,难道不比一个急停跳投伟大么?NBA固有的关键球模式,决定了长期在NBA效力的国际球员已经培养出超越常人的自信,压在不稳定的远投定乾坤上的信心,远比务实的突破造犯规要多。

只是越不稳定的,似乎越受到多数人的认可。于是阿根廷的卫冕之路,只能从一场失利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