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描写人物的手法

(2012-10-08 10:06:43)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诗鉴赏
古典诗歌中

              描写人物形态的手法

    在古典诗歌中,描写人物形态的手法,大致可以分为描摹、比喻、衬托三种。下面我各举一例,供古诗歌爱好者及朋友、读者们比较欣赏。

首先,就拿杜甫那首讽刺杨氏兄妹的古风《丽人行》来说吧,头一段写长安水边游春女子的美丽说------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阖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殊压腰褪稳称身。

 

    这里第三句描写游春女子意态之美,第四句描写容貌之美,以下各句描述服饰之美,都是采用的描摹之手法;读完此诗之后,使人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美女写真图,可谓其美无比。

 

其二,《诗经.卫风.硕人》第二章写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从第一句到第五句,一共用了六样东西,来比喻庄姜的手、肤、领、齿、首、眉各个部分,极写其容貌之美,比较那些用单一的美丽词藻及形容词要具体得多。因此,这首诗的比喻描绘手法,可称得上恰如其分,妙不可言。

 

其三,汉代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了秦氏女乙罗敷的美丽说: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技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埒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这首乐府诗头四句是写罗敷采桑,顺带也写到她所用的采桑工具非常精美;接下来五、六两句写她的头饰之美,七、八两句写她的衣着之美:所有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衬托她的容颜之美’。这种直接‘衬托’的手法还不算妙,更妙的是后面八句,运用了间接‘衬托’的手法,无论是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凡是见过罗敷者无不被她的美丽所倾倒。因此,难道你对她的美貌还用怀疑吗?还用细说呜?这两种衬托的描写手法,并被后来人成功的采用,取得了很妙、很好的艺术效果。比如王实甫在《西厢记》闹道场一折中,写崔莺莺出现在法堂时,所有‘老的少的,村的俏的’,都为贪看她的‘倾国倾城貌’而‘没颠没倒’,使我们今天读后仿佛是身临其境,久久难易忘怀。这不都充分说明了“衬托”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