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致自己
风致自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56
  • 关注人气:1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之魂(2)

(2014-02-17 15:09:09)

出兵攻韩的日子终于到了。

咸阳城东的校军场上,十万秦军整装待发,主帅赢腾,中军司马赵佗,先锋冯去疾,以及数位战将,端坐战马之上,盔明甲亮,军容整齐,杀气腾腾。他们,和他们手下的将士们,等待着秦王的到来。

不多时,秦王政率领着丞相王琯,廷尉李斯,上将军王翦,国尉蒙武,以及尉缭子,姚贾等文武重臣,走上了观武台,没有人坐下,包括秦王政,他环视着自己的将军,自己的战士,内心激动不已。

秦王政稳了稳情绪,上前一步,面对着即将走上战场的将士们,他以一种吼叫的语气说道:“秦国锐士们,现在是你们刀剑出鞘的大好时机,用你们在战场上的搏杀,换取属于你们自己的功绩吧。秦国锐士们,我大秦等待这一天,等了一百多年了,今日,你们,将代表我们的先辈,去实现这个统一天下的夙愿吧。秦国锐士们,养兵千日,终须一战,拿出你们非凡的勇气和力量,让山东列国颤抖吧。”秦王政嘴角颤抖着,拔出佩剑,剑指东方。

台上台下所有的武将士兵,都拔出了佩剑,举起了武器,齐声高呼:“大秦万岁,统一天下。”

秦王政又说道:“孤不再多说了,只希望你们首战功成,孤在咸阳为你们摆下庆功酒,等待你们的凯旋。”说罢,他一躬到底。

主帅赢腾高呼:“我王放心,我等定不负秦王所托,誓要拿下韩国,以状军威国威。”

秦王政点点头,在隆隆战鼓声中,十万大军正式开拔出征了。

几乎整个咸阳城都能听到战鼓声响,咸阳百姓自发的走出来,欢送自己的子弟兵,他们坚信,秦军是无往不胜的,秦军必胜。

在商君府埋头著书的韩非也听到了,停下手中的笔,他闭上眼睛,两行热泪流了下来,只是不小会,他又开始了著书。

 

秦军出兵山东,引起了六国的震动,可当他们知道秦军兵锋所指在韩国之后,各自的反应也不相同。

韩王安自知难以抵挡秦军攻势,决定放弃外围防守,将兵力集中到安阳一带,同时排出特使请求五国支援,寄希望像当年的邯郸保卫战一样,靠防守和三晋合兵击退秦军。

赵国郭开和齐国后胜连特使见都没见,便让韩使回去了,但武安君李牧已经开始暗中准备对秦作战了。

魏国则是闪烁其词,对出兵一事语焉不详,燕国更是以要对付赵国偷袭为由拒绝了燕丹领军的要求。至于楚国,则在几大家族的扯皮中没有了主意,尽管如此,把握军权的项氏家族,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开始扩军备战。

各路使臣不到半个月就陆续回到了安阳,自然带回来的都是一个个噩耗,韩王安眼前一黑,跌坐在王座上,他明白,韩国的末日到了。现在的韩国,早已不是当初的劲韩了,疲软的军力,没有战斗力的将士,怎么可能与如猛虎下山一样的秦军交锋呢。

 

秦王政特意让国尉府将每日军报誊刻一份,密封好,由行人府特送商君府,交给韩非子,让他了解了解战况如何。

韩非子看着送来的密轴,感到有些奇怪,因为这是用染红的羊皮包裹的,在他看来,这应该代表军队失利,可内容却是一个又一个韩国城池被秦军攻下,韩非子虽然心痛,但也明白这是迟早的事情。

几日之后,他终于忍不住,把家老叫住询问:“家老,非有一事不明,为何这羊皮要用红色染制,这不是代表着失利吗?”

家老一笑:“先生有所不知,这种军报制度是由商君创制的,当年河西之战之后,商君用染血的羊皮裹着胜利捷报,快马送入咸阳,孝公看后十分振奋。由此,便衍生出了以不同颜色标记军报的制度。在秦国,红色代表胜利,颜色越深,表示战况越紧急,而作为秦国正朔的黑色,却是代表了惨败。这一百多年来,黑色只出现过一次,便是当年的阙与之战,胡伤所率五万大秦铁骑,被赵国马服君赵奢一战击溃,几乎全军覆没,胡伤在溃败前,将黑色军报交给了中军司马,自己则以死谢国。当年昭襄王接过黑色军报,竟然失声痛哭,毕竟这是我大秦近百年来最惨痛的失利。”家老的声音逐渐低沉,秦军不仅有辉煌,也曾经遭遇过低估。

他想不到的是,数年之后,李信率三十万大军攻打楚国,被项燕打得全军崩溃,西撤三日三夜,丢失了三座重要城池,七大校尉阵亡,最终带回来的只剩下五万秦军。当时的秦王政接到了黑色军报后,没有重罚李信,而是连夜赶到了太白山下的王翦府内,亲自将上将军王翦迎出山,授予其举国兵权,全力灭楚。这是后话。

 

赢腾带兵终于攻到了安阳城下,五万大军兵围城池。

韩王安没有盼来五国援军,而自己苦心经营的安阳防线,在秦军风卷残云的攻击之下,全线崩溃,秦军几乎没有遇到过多的抵抗,就将安阳外围全部扫清,整个韩国,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座孤城。

整个议事大殿上,只剩下了他的族弟,相国韩玉,其他的大臣,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连最有智谋的张良,也悄悄的逃走了,留给他的,只有一个烂摊子。

“我们降了吧。”韩玉已经别无他法,“或许秦王还能给我们一条活路。”

面如死灰的韩王安,早已绝望,半晌,他才下令:“开城,带着玉玺,投降。”

早有使臣通知了赢腾,秦军列开战阵,等在安阳城外,不多时,城门大开,韩王安身穿素服,捧着韩国传世玉玺,缓步走了出来,后面跟着安阳城内仅存的韩国王族。

赢腾点了点头,告诉中军司马:“传令下去,全军城外驻扎,不得毁坏城池,也不得滋扰百姓,违令者军法处置。”

“诺。”

赢腾跳下战马,快步来到韩安面前,接过玉玺,满意地笑道:“韩王还是明事理,避免安阳遭受涂炭,腾自会禀告我王,不会亏待韩王的。”

韩安只是苦笑了一下,便退到一旁,看着赢腾率军接管了安阳城防。

至此,公元前230年,也就是秦王政十七年,韩国灭国,自韩景侯三家分晋开国之始,终于韩王安九年,享国一百七十三年。

 

这一天,郑国再次来到商君府,只不过,这次,他带着韩国灭亡的军报来的,这是秦王政的意思。也许由郑国亲自把这个消息告诉韩非,才是最合适不过的。

推开书房的门,郑国看见韩非端坐案几后面,闭门沉思,案几上,整齐的摆放着一摞摞竹简。

“你还是来了。”韩非开口道。“安阳城破了,韩国没了?”韩非像是询问郑国,又像是自问自答。

郑国把军报放到了案几上,“你还是自己看吧。”他内心也有一丝难过,毕竟那曾经是自己的母国,席地而坐的郑国,注视着韩非。

韩非缓缓睁开眼睛,一愣,发现包裹军报的羊皮竟然是用绿色染印的,这是韩国的正朔,韩国最后的象征。拆开密轴,拿出军报,大略看过,轻轻放下。

韩非长叹一口气,“秦军还算仁义,韩安也算自知,安阳城保住了,百姓没有遭受涂炭,我就安心了。韩国灭国,一切都在我意料之内。”随着话语,两行泪从眼眶滑落,接着含泪大笑不止,仿佛癫狂。

“我要见秦王。”冷静下来的韩非,看着郑国说道。

看着韩非把所有竹简一一排好,认真整理,郑国禁不住问道:“完成了?”

韩非只是“嗯”了一声,又埋头做自己的事了,郑国没再说话,而是看着韩非全部理顺之后,和韩非一起,带着书简上了辇车,直奔秦王宫而去。当然,郑国已经派人早一步只会秦王政了。

辇车一路畅通,宫门守卫都接到了命令,对其没有阻拦检查,任其通过,并由卫戍将军章邯引导,径直来到了朝阳殿,秦王政和诸位大臣都在那里恭候。

辇车停下,韩非在郑国和宫内内侍的帮助下,将全部竹简搬到了殿中央的空地上,如小山一般。秦王政走下王阶,在王琯,李斯和姚贾等人的陪同下,走到了韩非的周围。

韩非很兴奋,他席地而坐,逐一打开竹简,像是给秦王他们介绍,又像是自己回味一样,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解读着,对于法理人心,天地哲学,观人治国,大道伦理,历史典故,他沉浸其中,句句锱铢。

秦王政和他的幕僚们,就像学生一样,围坐一圈,仔细聆听着韩非的教诲,此刻,没有君臣,没有敌我,只有学术上的争鸣,无论是秦王政,李斯还是姚贾,都会不时插话,与韩非就某一方面进行探讨,韩非则据理力争,引经据典,一时间,仿佛这里不是秦王宫,而是当年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

论道持续了两天一夜,所有人都很投入,直到最后一篇《制分》结束,韩非合上竹简,有如脱虚一般,闭目静坐。大殿上突然安静了下来。

过了许久,秦王政和众位幕僚齐声高呼:“彩。韩子大才,我等受教。韩子万岁。”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一个法家名士的真正风采,平日口吃的韩非,却在这场论战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随口而出,便是句句经典;拈花一提,引来一片惊呼。所有人,都在论战中受益匪浅,包括韩非自己,辩论中出现的新思想,他都一一记录于册,作为自己理论的补充。可以说,这是韩非所期待的,最精彩的争鸣。

可就在这时,韩非突然一口鲜血喷出,染红了面前的竹简,他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心血,也走向了生命最后的时刻。

殿上大乱,秦王政急忙传令:“传太医,快。”

韩非面色惨白的挥挥手,坦然笑道:“秦王不必费心了,非自知将死,无药可医。”秦王政扶住韩非,紧握他的手:“韩子莫要如此,孤一定用最好的药石医好先生。孤还要先生助我大秦完成你的理想。”

韩非无力的摆了摆手:“感谢秦王厚爱,正如秦王曾经所言,非与秦王只是神交,非可以将心血之作交给秦王,也可以与诸位论战于此,但非却无可能辅佐秦王。非生是韩人,死为韩鬼,一生愚忠,始不弃韩。祖国既灭,非苟活于世,亦再无乐趣。当初不死,只因心愿未了。如今功业已成,非了无牵挂。哈哈。”韩非很欣慰的笑了。

旁边的李斯早已哭成了泪人,毕竟十年同窗师兄弟情谊,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只是政见不同让他们分立,此番论战,他才明白,师弟几十年功力之深厚,绝非自己可以比拟,同时也勾起了少年时期共同修学于荀子时期,激辩课堂的情景,令他内心感伤。

韩非望着李斯,目光有些迷离,“师兄啊,非很怀念当年兰陵求学,你我与老师在堂上争辩的样子啊,此次殿上论战,你我仿佛回到过去了。非,心中无憾。”他的手伸了出去,想抓住李斯的手,却燃尽了生命最后的光辉,黯然离世,嘴角在滴血,可却是笑着走的。

在场君臣,无不垂泪,为了战国最后一个旷世奇才的离去。

七日之后,秦国以国葬将韩非葬于安阳故城。魂归故土,从此不再孤单。站在安阳城头,秦王政向东眺望,深呼一口气,转过身对着甲胄整齐的王翦说道:“王翦将军听令,整装出征,兵发邯郸。”

“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