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军事的短板,让我笑着看完《忠烈杨家将》

(2013-04-04 16:59:45)
标签:

忠烈杨家将

历史

保家卫国

娱乐

    想先提两点,和历史有关,也和电影有点关系。

    李陵归降匈奴,这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不少人认为他作为李广的孙子,应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以死效忠大汉朝,我觉得,这件事上最有发言权的,是看了军报,冒死直谏而被宫刑的司马迁,可以说,史记里面关于这段战史的描述,相当之详细:

    “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匈奴遮狭绝道,陵食绝而救兵不到......遂降匈奴。”

    李陵的任务只是前哨侦察外加诱敌分兵,他做到了,可他偏偏遇到了匈奴的八万主力,以五千对八万,愣是打了八天,2000多伤亡重创匈奴一万铁骑,这已经是超额完成任务,在前无援军,后有追兵的惨烈情况下,个人生死其实比所谓的国家大义更加重要,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投降了也许还能活着想办法反了,战死那就是白死了。

    所以,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李陵投降没有错,司马迁明白,汉武帝不明白,于是李氏家族受到牵连,直到十几年后苏武见到了李陵,一切都明白了,李陵也就真降了。

    还有一点,就是电影里面提到,没有哪一朝为了一群残兵败将而派军援救的,编剧真不看历史书,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拯救大兵行动。

    史实见于《后汉书·耿恭传》,这是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千里救援行动。

    话说东汉章帝元年三月,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出兵西域,兵围金蒲城,耿恭率本部数百人死守城池,等到汉章帝收到紧急求援军报,已经是半年之后了,面对是否出兵的争论,司徒鲍昱留下了如此大气的一段话: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当范羌带着援军抵达金蒲城下时,已经是第二年的三月,城内仅剩二十六名将士。正是有这些不畏生死的勇敢将士们,才有了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外露的话。

    后世对于这次拯救大兵行动,曾评价道:

    “自永平十八年三月金蒲城被围,至建初元年三月入玉门关,前后历时两年整。耿恭兵不满百,孤悬塞外,抱必死之心,坐困穷城。前有数万之敌,屡挫其锋;后无匹马之援,终无异志。士卒至死而不离不弃,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之。时人赞其'节过苏武',诚哉斯言!”

    当然,也不是每一次死战都能等来援军,安史之乱,南阳南霁云和张巡,就是在求援无果的绝境下,与南阳城共存亡,城破身死。

 

    好了,说了许多,现在进入正题,关于电影,越看我越笑,一点也感觉不到金沙滩杨家将战死的悲壮,反而觉得各个咋都那么傻。剧透开始,不喜勿入

    开场很搞笑,杨延嗣把潘豹打死了,宋朝皇帝还让潘仁美挂帅,杨业当先锋,他就真心不怕两个人窝里斗,仗没打怎么样,先自己内耗完了。

    堂堂丞相挂帅出征,是不是没用对地方。(当然,历史上的潘美确实是武将,这里就不说了)宋朝有专门的枢密院,负责军事调遣,不是皇帝一个简单的旨意就说谁就是谁了。另外,这位皇帝是不是小气了点,前次派兵给六万,后一次就给了二百,这真不够填牙缝的。宋朝成建制的出兵,基本一次就是十万以上,后勤保障是个问题,人少了是浪费国家公帑。

    佘太君不放心,跑去找了个鬼谷子算命,我心说,鬼谷先生活的真长,几千年了还没死,怪不得能从纵横家变身阴阳家,还玩起了文字游戏。

    好一个“七子去六子归”,到底是死一个还是死六个,自己琢磨吧,反正年年清明节都要烧纸,好应景。

    忠烈杨家将从杨门女将继承了一个传统,那就是非要让七个儿子都亮个像,这也难怪,找了一群帅哥,不照照那就浪费银子了。

    宋朝这边不靠谱,大辽也找了个不靠谱的主帅,为了给自己爹报仇,放着眼前的城池不去攻打,死命的跑去和杨家将过不去,身边还有一个娘娘腔的监军。还好耶律原死了,否则这种为了报私仇而出动国家力量的战争,活着回去萧太后也把他KO了。

    作为一个直男,我从电影里嗅出了深深的基情。

    大郎和二郎,死都要死在一起,而且二郎的台词相当暧昧,两个人眼神里充满了爱意,死的不甘心啊,没有手拉手啊。

    三郎竟然和敌方神射手在芦苇荡里玩起了对射弓箭,各种无语,最后面对面拉弓前,三郎竟然犹豫了,他舍不得这么好的基友,打野战都要打的如此激烈。为啥这边的三郎和那边的三娘都玩弓箭呢,共同的兴趣组成了夫妻。

    一口京腔,喜欢送心形石头的四郎,和一个港味普通话,冒牌华佗的五郎,一起掉落悬崖时候,深情对望,还捎带着回顾了从年少开始的基情,情意绵绵,此生相守。

    六郎其实喜欢的是耶律原,两个人最后的打斗,都是点到而止,不愿伤害彼此,眼神传情,不忍下手,柴郡主,你可以一边呆着了。

    至于七郎,没想到他竟然和潘仁美来电了,把潘潘都搞哭了,哎,不射死你怎么办啊。

    电影还是舍不得给城外安一个护城河,一个杨七郎都这么容易来到城下,可想而知,要是耶律原真心那攻打宋朝,潘仁美早就挂了。

    还有两狼山的城防,没有鹿角丫杈,起码整点铁蒺藜,起不到杀伤作用,好歹延缓敌人的进攻吧,还有辽朝的投石机,扔的真远真准,堪比美国的战斧导弹,隔着深深的悬崖,还能投过去,佩服佩服,冷兵器时代的物理打击。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没感觉杨家将那种舍身保家卫国的精神,反而觉得有些愚忠,这不是我心中的杨家将。一个家族五代人死守雁门关,用自己的生命保卫边关的杨家将,那是属于历史,属于中国文化的精神。

    吐槽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