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秦 第三章 (2)
(2011-01-16 17:41:28)
秦赵之战终于打响了。
这场战争,不仅仅关乎两国的存亡,也与战国局势息息相关。因此,其余五国都在密切关注着秦赵两军的较量,而诸子百家的隐士豪侠,也或多或少的参与进了这场战争。
魏国信陵君府。
看着一桌子战报竹简,信陵君的脸色越发难看,他没想到,秦军的实力如此可怕,开战不过半年,秦国铁甲骑兵就已经打到了赵都邯郸附近,速度之快,连号称七国消息传递最为迅捷的魏国追风使团,都有些应接不暇,往往刚拿到新的战果,还没有送出,最新情况立刻传来。
“元月,秦国兵出咸阳,三路分军。”
“二月,秦左路统帅司马梗直取赵国重镇上党,10日内克之。”
“三月,秦向右路增兵近十万,进驻南阳,防止魏楚偷袭。”
……
“目前,秦军两路先锋已到达武安、皮牢,正在攻城,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信陵君沉思片刻,传令:“来人,备车,我要进宫。”
和他一样急匆匆赶往王宫的,还有楚国春申君,他们都怀着一个目的觐见各自君主:兵发邯郸,助赵退秦。
天问宫。
东皇太一站在一幅地图前,上面标注着此时秦赵两军的攻防形势,并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东皇太一就这么看着,一言不发,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老师,你来了。”听到脚步声,东皇太一没有回头。
邹衍来到他身旁,端详了一下地图,不禁感慨道:“秦国飞龙铁骑果然攻击力强盛,在没有白起坐镇的情况下,还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辉煌的战果,实在是天下无敌。”
“老师,你觉得这场战争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东皇太一有些玩味的说。
“如果没有长平之战,我坚信,秦国攻下邯郸是迟早的事。只是现在,我觉得赵国还有扭转败局的希望。”邹衍看着地图说。
“希望,在哪?”
“民心,士气。”
“哦,愿闻老师详解。”
“呵呵,其实不用我多说,你也能明白。儒家先贤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孙子兵法》也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这些,都足以说明民心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许,这不是决定因素,但往往是关键时刻凸显一个国家力量的源泉。
秦人善战,源自商君创立的奖耕战,明赏罚的制度,他们把打仗看成了立功进爵的最佳途径,只是从个人私利出发,没有建立起所谓的国家意识,这就意味着如果战争形势没有按照预先安排好的进程发展,加上攻伐伤亡过重,就会动摇秦军的内心利益根基,迫使他们不得不考虑再这么打下去,对自己到底有多大好处。这时,对秦军士气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赵国人呢,他们的尚武精神源自于本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特别是赵武灵王所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更是把这种尚武精神根治于赵国百姓心中,成为了赵国自上而下的内在文化,在赵国人看来,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只有国家安定,自己的小家才能够安居乐业。正因为这种家国思想,才会使得赵国再和秦国的对抗中,始终不卑不亢。
长平惨败,只因为赵括的自大,赵人并没有因为这次失利而丧失信心,反而经此一战后,由于赵国几乎家家丧子、丧夫、丧父,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于国家的责任,使得他们在面对强秦的攻击时能更加团结,誓死也要守卫住赵国最后的希望。
同时,不要忘了,魏国和楚国也是不容小视的力量,秦昭王之所以会分兵右路,就是警告魏楚不要插手这场战争,这也是害怕。秦国倾全国之力攻打赵国,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后方出现任何问题。可是,信陵君和春申君也不会坐视秦国攻打赵国不理,毕竟唇亡齿寒,两国出兵救赵,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那也就是说,三国会联手抗秦,这下有好戏看了。”
“也许经此一役后,秦赵都将元气大伤,不同的是,赵国可能就此一蹶不振,秦国则是养精蓄锐,等待。”
“等待那个帝星的即位,看来,天不亡赵,至少赵国还有20多年的喘息时间。”
那时,我可能已经不在了,我希望那时,你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带领我们阴阳家度过劫难。”邹衍有点悲伤的说。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