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出国门的《雷雨》 之  东京印象

(2007-01-13 23:59:42)

走出国门的《雷雨》 <wbr>之 <wbr> <wbr>东京印象

2006年岁末,北京秋风瑟瑟寒气袭人。但温情的太阳依然照洒在人艺的化妆间里…….《雷雨》剧组的全体演员在导演的带领下正在为此次东京之行的演出紧锣密鼓的对词和排练着……..应日本中国文化节的邀请《雷雨》将赴东京演出三场,这也是话剧《雷雨》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的演出。今年又正值曹禺先生逝世十周年,《雷雨》成为告慰曹禺先生纪念演出中的主打剧目。迄今为止“第三版”的《雷雨》已演出50多场,先后去过潜江、上海、台湾等地。所到之处观众无不报以热烈的掌声。。。。。给这个年轻的演出集体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鼓励!

 

到达东京“成田”机场是下午的光景。东京的气候很像上海,湿润中夹带些寒意。下榻的"芝弥生会馆"据说离我们演出的“秋”剧场只有数步之遥。大巴车载着我们一行30多人行驶在驻地途中。。。。我是第一次来日本,猜想东京应该是一个喧嚣的城市,现代化的都市吗,人多车也应该不少。但令我诧异的是眼前的东京街头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各色车辆的速度很快,但都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行人们自觉地等候来往车辆的通过,有趣的是等待中没有听到手机铃声的此起彼伏,日本地铁甚至还明确规定不可以使用手机通话,以免影响到他人。公共场合里更听不到张扬的喧哗声,取而代之的是礼貌的鞠躬和点头示意。“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是大多数日本人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和信念。除了得天独厚的海洋性气候外,东京街道上看不到满处的垃圾“横飞”。相反人们倒是自觉的把垃圾清楚分类,烟民们也是自觉地到指定的抽烟场所“吞云吐雾”,几乎看不到满城尽丢“黄烟头”的现象。所以我认为用来形容东京较为恰当的词汇应该是安静。干净、安静是这个城市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东京之行的主要任务是演出!所以也就无暇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有近距离的“接触”。我也只能浅谈一下自己的直觉和印象。

日本观众对《雷雨》并不是很熟悉。那么通过观看演出,就可以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和关注中国话剧。这也是此次日本中国文化节的意义所在。1906年冬,“春柳社”由中国留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它点燃了中国话剧的火种。早期的话剧被称为“文明戏”、“新戏”它是一种“舶来品”。而《雷雨》的出现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喜迎和纪念中国话剧百年之际,2006年《雷雨》又在日本的演出了!从某中意义讲,这也算是冥冥中的机缘的巧合和安排吧。。。。             

“秋”剧场是我们演出的地方,舞台的硬件设施很完善。演出走台,对光合成,剧场的日方人员都很配合。演出期间我还试着用英语和他们沟通、交流。把我们的剧院情况介绍给他们听。。。。。。开心的是我收到一个小礼物——他们亲手为我制作的日本布偶!话剧表演主要靠语言的传达,很担心日本观众因为彼此语言的不通,而坐立不安。虽然有字幕的帮助,但毕竟不是同声翻译,观众能有共鸣吗?直到我们谢幕。。。。观众的持久的掌声才打消了我们心中的顾虑!........很多日本的业内同行兴冲冲地到后台来对我们的中方的翻译说:他们不仅看懂了,而且很多日本观众是眼含热泪看完的……..他们不仅记住了北京人艺,而且被曹禺先生的《雷雨》所震撼,更为演员们真挚的表演潸然泪下……演出的成功更让我对已故的曹禺院长心生敬意!一部作品的伟大在于: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和它的世界性。《雷雨》让我们这些参演者和观赏者都切身感受到这一点。

演出之余我们还观摩了四季剧团的音乐剧《猫》和《狮子王》的演出。并和剧中的演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对我们的演出充满了敬意,夸赞这个集体的表演具有强烈得感染力。日本人非常彬彬有礼,一天到晚地鞠躬。我以为这种礼节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从内心深处对社会的一种认同,知道自己的渺小。很低调,也甘为渺小。这事实上是一种境界:把别人看得比较高大,把自己看得很卑微。正如中国常说的一句话:谦虚使人进步”,看得出他们对《雷雨》的喜爱!

四季剧团很盛情,又安排我们去大阪看另外两部音乐剧的演出。富士山就是我们在去往大阪的途中看到的。远远的,像是座假山上蒙上了一块大白布....别怪我不屑。因为我去过云南的漓江,玉龙雪山的气派我见识过,所以才诧异富士山的闻名遐迩。。。。。。但大家还是拿出相机拍摄,仅供留念。乘坐的“新干线”倒是早有耳闻!果然列车的速度很快,3个多小时的样子就到达了大阪。这里的人群似乎多了些自然和随意,西服革履的人少了,五颜六色的衣着多了。抬头看眼前高耸的建筑物,惊叹这座曾被地震摧残的城市竟没有一丝痛苦的记录。一样的繁华,一样的井然有序。。。。。。。这是一座有生机的城市。看演出是此行的目的,可以说是“马不停蹄”得放下行李,急匆匆地前往住所对面的剧场看演出。左顾右盼间便到了剧场楼下,观光电梯里有很多来看戏的日本观众,剧场是日本特有的------建在一所大的商业楼里。我忽然突发奇想:如果一旦发生火灾,观众逃生都是问题,再说中国的消防部门不能也绝不允许在商业大楼里建造剧场,太不安全了!可再看眼前的观众:安静的进进出出,相互谦让,没有争先恐后,不免又让我打消了瞬间的猜想!演出开始了。。。。。。灯光魔幻般的亮起。。。。。。。没有发现剧场里有交头接耳的现象!这一点,同样是我抹不去的东京印象。。。。。。   

“四季剧团”是因为音乐剧的演出而家喻户晓的。留给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有两个戏:《mammamia》和《最后的疯狂》。记住的原因很简单,技术的成分少,人的因素多。《狮子王》《猫》有大量的技术表现,演员的任务基本上是动物肢体模仿,而忽略了生命感情的交流和相互依存的矛盾。绚丽的舞台灯光,机关百出的道具,表现主义的舞台营造,最打动人的演员的表演却被无形的消弱!直白的讲,不过是看个热闹。当然所有的舞台剧目是有不同的受众人群的,此戏也无可厚非。总的感觉《狮子王》更适合学龄前儿童观赏。《妈妈咪呀》、《最后的疯》则不同.各色的大小人物灵现在舞台上,能演能唱能跳,功能齐备的舞台上,一切戏剧化手段被人所支配从而被运用得淋漓尽致。真正让观众看到舞台剧的特有魅力和演员的功力,而不是在看一场迷离花俏的魔术“表演”。演员真实的情感流露让观众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时刻关注,几乎没有发觉其他的技术手段的配合。四季剧团的广告比比皆是,坐地铁也会看到。。。。。。也许是工作压力的原因,日本人似乎更喜欢看音乐剧,也许“歌舞升平”的演出形式更能帮他们获得心里的轻松。“四季”的音乐剧要在日本很多的地方演出,甚至东京以外的区域也有他们的剧场。就像餐饮业一样成为日本人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得不说“四季剧团”的运营模式是值得借鉴的。有鉴于此,剧团通常要安排三到四个演员准备同一个角色,此情形下的演员们要面对竞争,承载压力,因为演不好就会被换下。这是商业演出体制下的必然结果。那么体力和演技对于每一位演员而言都是挑战!所以大家每天都在排练和训练,可谓名符其实的专一而业。他们常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加油”

四季的音乐剧目是美国音乐剧的翻版,所以每一场的演出都要求演员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技术娴熟。这是音乐剧和话剧不同的地方,话剧需要把文字形象转化为立体的角色形象,就需要导演和演员进行二度的创作,而不是重复的去表演。表现形式决定了创作和演出风格的区别。他们从一而终的演出保留的剧目,甚至还有专门的《猫》剧场。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和制作者的敬业精神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排练场里,演员和工作人员像救火似的跑动,积极而没有怨言,排练甚至休息期间也没有懈怠情绪,排练场里甚至可以用无语来描述他们的务实的敬业状态!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的工作态度在四季剧团里可见一斑!

四季剧团也演出话剧,据说票房远不如音乐剧的收益。但尽管如此,他们坚持用音乐剧来“养”话剧,毕竟对与四季剧团的发起人浅利庆太先生而言,话剧是他不懈的追求和热爱。这也是我们在交流中了解到的。剧团新排的话剧《鹿鸣馆》我们看了,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说是谢幕。他们的谢幕好像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要通过谢幕让观众开心的离开剧场。观众参与谢幕的时间很长。不管演出的剧目是悲剧还是喜剧,演员谢幕会作为演出单独的一部分抽离出来加以排练。他们甚至更强调集体感念,主要演员依然是集体的一分子。简洁、讲究和明快的处理成为四季剧团独有的谢幕方式。我想或许他们是想通过谢幕让观众忘却一天的疲惫和烦恼,而流连忘返于艺术的崇高境界。

在四季剧团的总部我们还观看了新剧目的排练和演员的训练!呼吸法、瑜伽、芭蕾舞五花八门的兴趣培养和肢体训练对演员来说是潜移默化的“营养”补给。所谓艺多不压身,那么演员的素质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出来演出的时间不算很长,却深感这是一次可贵的交流机会。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广阔胸襟。“识多才能见广”多走走,多看看是好事。是长学问,开眼界的好事情。。。。。。。除了把自己国家优秀的剧目带给世界博览以外,能有拥抱世界的胸怀和眼界,那才是泱泱大国的高明和风范,自信而不盲目,方能久立而不败!

 

走出国门的《雷雨》 <wbr>之 <wbr> <wbr>东京印象

 

         日本演出时的海报

 

走出国门的《雷雨》 <wbr>之 <wbr> <wbr>东京印象

 

         演出的剧场

走出国门的《雷雨》 <wbr>之 <wbr> <wbr>东京印象

 

栗原小卷 女士来观看演出

 

走出国门的《雷雨》 <wbr>之 <wbr> <wbr>东京印象

 

 

                  驻地楼下的景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