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寺—藏语称“卓仓拉康果丹代”,亦称“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持金刚佛寺”,附近群众俗称“拉康囊”,意为“佛堂内”。位于曲坛乡所在地,南距县城约17公里。瞿昙寺的开创僧三罗喇嘛,法名为桑杰扎西,《明史》作“桑儿加查实”,俗称海喇嘛,生于元末至正年间,明永乐十二年(1414)卒,系西藏洛扎县卓垅人,为噶玛噶举派僧侣。约在明初,三罗喇嘛游历来青海,曾长期住青海湖海心山静修,后移居乐都南山。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朱元璋请到京城,尊为上师,并由明王朝拨款,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寺。翌年,朱元璋赐名“瞿昙寺”。
瞿昙寺从初建到后来的扩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力扶植,明朝封三罗喇嘛为西宁僧纲司都纲,成为西宁卫的宗教首领。明王朝历代皇帝为瞿昙寺赐匾额、修佛堂、立碑记、封国师、赐印浩,以瞿昙寺为纽带,加强对河湟流域以及柴达木地区的统治。三罗喇嘛的家族成员定居瞿昙寺一带,世代为当地土官,该家族因来自卓垅,故称“卓仓”,当地发音作“角仓”,后来又逐渐成为乐都南山地区的地名。又因三罗喇嘛与西藏如教噶举派祖师玛尔巴同族,故称其家族为“玛尔仓”,意为“玛尔家族”,当地音变为“梅氏家族”。梅氏家族直到解放前夕的瞿昙寺管家梅香曲,一直是当地的实权人物。瞿昙寺在清代前期仍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该寺出身于梅氏家族的班觉丹增,在康熙年间受封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其侄阿旺宗哲亦得到同样的封号。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反清,瞿昙寺受到牵连,寺主阿旺宗哲在兰州被囚禁7年,所赐印诰收回。自此,瞿昙寺走向衰落。
瞿昙寺原属噶举派寺院,明末格鲁派崛起后,改宗格鲁派,出现了智合仓、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三个转世活佛系统,其活动中心转向塔尔寺,在塔尔寺建有噶日哇。其中,智合仓以该寺开创僧海喇嘛为第一世,成为该寺寺主。“智合”意为石岩,源白海喇嘛曾修炼于当地的官隆岩洞,故名,“智合仓”,亦称“智合木洛”。实际智合仓的转世系统始于班觉丹增。班觉丹增又名官却图多央增,清康熙年间出生于梅氏家族,受封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二世罗桑丹贝尼玛(1744—1807),凉州乃亥央人,曾于1793年任塔尔寺第三十六任法台;三世噶桑丹增嘉措(1810—1873,亦作罗桑旺秀噶桑嘉措),凉州达城沟人,1851年任塔尔寺第五十六任法台;四世罗桑噶桑嘉措, 1876年出生于乐都南山,1899年曾任塔尔寺第七十六任法台。1958年前,瞿昙寺保存有海喇嘛及从班觉丹增至罗桑噶桑嘉措历辈转世的灵塔。因其二、三世出生于凉州,故当地以他们的生地称之为“凉州佛”。又因该系统追认的第一世三罗喇嘛传说乘骑一头白牛,人称,“朗嘎哇”,故亦称瞿昙寺寺主智合仓活佛为“朗嘎哇”。卓仓曼巴仓源自一世智合仓班觉丹增之弟阿旺诺尔布。阿旺诺尔布亦住持过瞿昙寺,谢世后以贡塘活佛弟子罗桑贡却尼玛为其转世,曾任塔尔寺曼巴扎仓第十五任堪布,故称该转世系统为“曼巴仓”。卓仓居巴仓源自一世智合仓班觉丹增之侄阿旺宗哲。阿旺宗哲又名宗哲桑布,雍正年间曾被清朝在兰州拘禁7年,去世后以噶桑扎西嘉措为其转世。噶桑扎西嘉措,1779年生,曾任塔尔寺居巴扎仓第三十九任堪布,1828年任塔尔寺第五十任法台,故称该转世系统为卓仓居巴仓。解放前夕,该寺三个活佛系统只剩下智合仓(凉州佛或朗嘎哇)和卓仓居巴仓(亦称居巴佛)两个活佛,其中末世智合仓为寺主,名仓成善。
历史上瞿昙寺领属13寺,但13寺的全部情况缺乏详细记载。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瞿昙寺有属寺10座,即称作“卓仓贡扎什伦布”的药草台寺,瞿昙寺背侧的宗塔静房、杰拉静房、甲本静房,瞿昙寺正面的辛钦静房,瞿昙寺东面约900米处的尕楞桑珠林寺,瞿昙寺上部沟脑的多杰扎玛静房、交头洞静房、角加静房,位于今中坝乡的普拉央宗寺。以上佛寺,除药草台寺和普拉央宗寺外,其余规模都不大,解放前夕多已消亡。药草台寺为瞿昙寺下院,是瞿昙寺僧人的主要学经处,普拉央宗寺则为主要静修地。
瞿昙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是一座明代汉式宫廷建筑风格的古寺,整个寺院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气势宏伟。全寺共有三个院落,由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回廊、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组成。其中,瞿昙寺殿(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宝光殿(建于明永乐十六年)、隆国殿 (建于明宣德二年)为该寺主体建筑,共有瓦房27间,其它殿堂10座,共有瓦房、楼房、平房68间,长廊145间,昂欠3处,一处为瞿昙寺昂房,计有楼房28间,平房22间,马棚8间,草房9间;一处为药草台寺昂房,计有楼房29间,马棚40间,草房6间,另吉哇昂有平房49间,总计430余间。全寺建筑共占地41.36亩,整个布局和殿堂的飞檐、斗拱、画栋、藻井等具有明代宫殿风格,寺内现存明代汉藏文对照御制碑,明清匾额十块、明宣德二年铸造的青铜巨钟一口、香炉三鼎、明钹、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统治者所赐金印、象牙印、景泰蓝花瓶等许多珍贵文物。该寺厢廊壁画约400平方米,接洽纯熟,有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其内容除反映佛陀本生、业绩等宗教题材外,也有反映历代皇帝扶植瞿昙寺和该寺上层人物进京的内容。解放后,瞿昙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除原来的僧舍19院197间减少为6院66间外,其它近400间殿堂建筑完好。明清时期,瞿昙寺管辖瞿昙寺沟、峰堆沟、马哈拉沟、高店沟、观音堂沟、双塔沟、虎狼沟等7条沟(当地称为’“海子”)。清初,当地有“七份佛差,三份县差”之说,即农民纳差十分,先给寺院七分,后给县府三分,可见寺院收民粮之多。清雍正年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株连,清朝取消佛差,命“粮入大仓,民归县”。瞿昙寺遂购买附近土地近5000亩出租给农民,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据统计资料, 1954年,该寺公众占有水地38.5亩,山地37亩,私人占有山地19.7亩,早地8.5亩,合计水地38.55亩,山地56.7亩,早地8.5亩。另有树林9处,计29.7亩,成材树木3600棵,油房水磨各l座、马1匹、骡2头、牛3头、羊13只、猪4头。另外有黄金36两,白银5000两,白洋2190块,作为高利贷或经商资金。1958年时,土地达144.8亩(内私人土地40.5亩),马、牛共5l头(匹)。
瞿昙寺僧人到明末时达500余人,到清末减至300余人,解放前夕60余人,1958年前夕只剩下18人(其中活佛凉州佛仓成善和居巴佛梅居巴2人,完德12人)。主要僧职人员除两名活佛外,还有管家梅根强、梅香曲。组织管理方面,梅凉州佛下设法台、僧官、经头各1入,均任期3年,主管宗教事务;另设众僧管家4人,任期1年,主管寺院行政事务。寺内设时轮学院。1958年后,瞿昙寺成为全省被保留的ll座喇嘛教寺院之一,“文革”期间关闭。1980年重新开放,现有住寺僧人7户10人(其中阿卡5人,完德5人)。金寺有树林40亩,牛23头,油房水磨各1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