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室的第一次“游学”是从五期二班学员踏上丽江开始的。
盛夏时节,春城丽江,时与位的交融,让学员们同时领略了夏季的暑气与春天的和煦。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三十人,伴随着朱良志老师“与点之乐”的咏叹,丽江游学的第一课就在这醉人的春色中开始了。
我们下榻的和玺酒店是有着典型“纳西特色”的一个好住处。四合院似的格局,飞檐、青瓦、粉墙。我们就在主楼的二层上课。推开那雕花木刻的窗棂,往外望去,屋檐垂下缠缠绕绕的绿丝绦,袅袅娜娜;小小的院落中间有个四方形的一池红鲤。有趣的是,在鱼池的一角搭起了一个雨棚,雨棚下有一张木桌,一条木椅。学员蒋雁早早的就端坐在此,埋首苦读,并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着些什么。我下了楼,偷偷过去瞄了几眼,原来他是在预习《诗经》,笔记竟是工工整整的竖排繁体。院子的另一角种着一棵金桂,金桂上竟挂着一个大鹦鹉笼。金桂飘香,鹦鹉学语,真可谓“鸟语花香”呀!朱良志老师的开场白就是这样讲的:“在这鸟语花香的早晨,在这样的地方讲课,大家真是三生的福气……”身处美丽的丽江,心灵浸润在《诗经》优美篇章里,体会着“思无邪”的意境,神仙也莫过如此。
课后,我们去了束河古镇。丽江古城往北,步行大约半小时,豁然便见一片密集的村落,这就是被称为“清泉之乡”的束河古镇。传说,徐霞客曾经到过此地,并写下“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的句子。这里的十和院就是今天的束河古镇。依山傍水的小镇,民居错落有致,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再往前,迎面是一座石拱桥。驻足桥上,脚下是一湾小溪,两岸恣意生长着簇簇野花。沿溪行,便走进了一条小街。小街类似四方街,迎面打眼的是一家“不辣饭”,仍然一样的飞檐、粉墙,古色古香。何谓“不辣饭”?众人不解。更让人不解的是“不辣饭”店外的墙根下蹲着的纳西老人,黝黑精瘦,花白长须,头戴牛皮帽,身着纳西族服装,嘴里还叼着长长的一管旱烟。学员焦炳来潇洒地站在老人前合了张影,老人竟大怒,使劲嚷嚷而不知其辞。众人大诧,导游过来解释说,跟他合影是要收费的。原来此公是位十足的市场化的纳西老人。此一景,足添了一笔“不辣饭”的“辣”味。
“如果不体味一次纳西古乐的表演,您的丽江之行将是不完整的。”《逛丽江》上面这么写着。为了完整,晚上,我们去听了纳西古乐。白天还阳光和煦,温暖宜人,没想到刚刚入夜,不经意间,竟下起了???飨赣辏?“天街小雨润如酥”,竟如初春一般,一点也不冷。大家仍是步行,三五成群地往会场赶。到了会场,音乐已经响起。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古意盎然的大厅,金黄的色彩中是两位纳西少女领衔抚琴,十数位古稀的老人,仙风道骨,手执各种古乐器在演奏着,其中一位在高声吟唱。我们静坐聆听,虽然没有配乐,老人略带嘶哑的嗓音竟有着出奇的穿透力,这分明是“古音的活化石”。唱毕,主持人问底下的观众,有没有听出老人唱的是什么曲目?大家面面相觑,最后竟是一位十五六岁的本地少年回答出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原来,老人是用纳西方言吟唱的,当然只有本地人才能听出其奥妙来。我们竟然在不经意间听了纳西版的《爱莲说》。周敦颐“余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我们爱《爱莲说》,却充耳而不闻。
游学丽江,不能不登玉龙雪山。这天天气并不十分好,一直是阴沉沉的,偶尔还飘着毛毛细雨。导游说,这种天气上雪山的人不会太多,不料排队登山者却逶迤数十米。临近中午,我们才坐上索道缆车,到了玉龙雪山海拔4000米的山腰。这时,我们每人裹紧羽绒服,夹着氧气瓶,做临战状。天还是阴的,风已变得冰冷。抬眼远望,巍巍的雪山,缭绕的雾气,遮掩着雪山时隐时现,宛若传说中的女神戴着面纱,如此的神秘,高不可攀,峰顶似乎近在咫尺,又好像遥不可及。海拔4546米!前方出现了这么一个标识牌。“期待”中的高原反应似乎还没出现,大家仍身轻如燕,如履平地。忽然,一束阳光从厚厚的云层破云而出,渐渐地,雾淡了,风清了。女神的面纱揭开了。万里碧空,群峰如洗,雪山清晰可见,几朵实实在在的白云慵懒地盘旋在山腰,银装素裹,阳光白云,正可谓分外妖娆。终于,大家登上了海拔4680米的顶峰,学员们欢呼、合影、致意。记录下这动人心魄的一刻!
下山,“风乎舞雩,咏而归”。 (易文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