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宇是在2岁半的时候被我送到家门口的小幼儿园的,心想让他先“混”半年熟悉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等3岁了再去正式幼儿园的时候不那么费劲。当初送去的时候也有顾虑,怕他小会被欺负,开始一直陪了好几天,等他慢慢适应了不哭不闹了才放心把他一个人丢在学校。可是放心了没几天,心又被吊了起来,因为脸上身上经常出现抓的伤痕。
开始的时候只是问问他是谁抓的,为什么抓?他倒也能说出名字来,但是因为伤痕不太深,也没太在意。知道他淘,就教训他以后上学别老惹事,小家伙似懂非懂点着头。直到有一次,接校宇放学的奶奶有点气急败坏的拉着校宇来找我,给我看校宇脸上的伤痕,就是上面的照片,我特意照了下来,照的时候已经没那么严重了,我刚看见的时候还有血在往外渗!
我心疼死了,儿子长这么大,由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小心看护,根本没出过什么意外,就是有一次跟着我和他爸出去玩被摩托车的排气管烫了个小泡,这次脸上弄这么深的伤痕,真是让人生气!奶奶还在旁边一个劲的埋怨老师看的不好,还说伤痕这么深,不知道会不会留疤......我说:“现在说这些也没用了,那么多孩子,老师也看不过来呀,我下午去学校问问怎么回事!”
下午上学的时候,我特意提前到了学校,教室里还没几个孩子,一进教室校宇就指着一个小男孩说:“妈妈,就是他,XXX,是他抓我的!”那个小男孩看见我有点傻了,楞了一下就赶紧否认:“不是我!是她!”他指着身后一个小女孩,那小女孩也急了:“不是我不是我,就是XXX,是他抓校宇的!”
我尽量让自己温和一点,问那个小男孩:“你老实跟阿姨说说,阿姨不怪你!你为什么抓他呀?”那小男孩撅着个嘴低下了头不说话......“是不是校宇先抓你了?”小男孩继续沉默,校宇可急了:“我没有,是他先抓我的!”这下我明白了,这次的“事故”完全是这个小男孩的错!
我脾气也不好,老实说,当时我已经有点憋不住了,真想好好教训他一顿,不过想着这么点的孩子哪知道什么轻重!没办法,只有继续温和的跟他“谈”!我说“你知道吗?你抓的这个伤可疼了,校宇今天中午疼的没吃饭呢!要是他把你抓成这样,你生气不?”小家伙一直低着头不说话,大概知道错了,有点不好意思。
我握着手他的手看了看,小手又脏指甲又长,我说:“你今天晚上回家让妈妈把你的指甲剪剪好不好,你看你指甲多长,下次再抓到别的小朋友怎么办呀?”虽然我语气很温柔,但毕竟是个大人,小男孩这会儿已经有点怕了,好象要哭的样子,吓的我赶紧打住,拉着他的小脏手跟校宇的手握在一起,说:“以后你们就变成好朋友好不好?一起玩,谁也不要欺负谁,行不行?”小男孩看了我一眼又赶紧低下头“恩”了一声。
就这样,也算“声讨”结束了。晚上老公回到家看到儿子脸上的伤脸都变了,问怎么回事,大致告诉他我下午去学校的事,老公直骂我“愚昧”!说我跟一个小屁孩嘀咕什么,应该直接找那小孩的家长和老师,这件事的责任就在老师,是老师没看好!然后就开始教训校宇:“你们俩谁先动手的?他抓你你怎么不抓他?下回谁再欺负你,你就上去揍他,看他下次还敢不敢欺负你!”......
校宇听了爸爸的话,还是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类似的话以前他爸也教过他,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什么的,当时我还说他怎么这样教孩子,只是叫儿子以后少惹事!可是这次我没有说话,我也很郁闷,是不是现在这个社会真的不再适合“老实”的孩子?太软弱会被欺负,家长们都这样想都这样教的吗?如果都这么教,以后这个社会还会变成个什么样?那么究竟孩子“受欺”后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今天就这个问题我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看到下面这段话:
在教育孩子的对“打人咬人”的认识的时候,比较忌讳的是首先在孩子小的时候告诉孩子“打人不是好孩子”的观念,然后发现孩子在冲突中被打过,于是又改为“你干嘛不打回去”,这样孩子往往会很矛盾,不知该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语言,如果认为孩子被打时应该打回去,就不要先为孩子树立“好孩子不打人”的标准;否则,孩子在冲突中没有反抗的话,家长也不应该一味地责备孩子懦弱。或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坦诚地与孩子修正自己的观点也是很必要的解决方法,就是告诉孩子在何种情况下,他使用暴力的手段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在家长本身。如果家长教育孩子“打人是错误的不好的行为”,而家长却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往往会用同样的暴力方式来处理和同伴的关系,因为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
建议在孩子“受欺”之前教孩子的自我保护方法:
1、面对面严肃地说“请不要碰我”。
2、大声地说
“不许你打我”。
3、用手用力地推开他。
4、找老师讲明情况。
一般来说,当孩子能勇敢地用上面的方法保护自己的话,几次下来,挨“欺负”的情况就会改变。希望这些建议会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太大的学问,在做父母这一方面,大家都是学生,没有任何经验,而以往父辈们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只能选择而用,今天把这些“经历”写出来,希望能提醒到各位爸妈,而孩子“受欺”后怎么教育这个问题,我想还需要更多的家长来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