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把全市在读的孤童名单拿到手里以后,我的心就有些沉重。竟然有三百多个父母双亡的学龄孩子。在我们这个人口两百万的地方,竟然有这么多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的孩子,在艰难地求学。我觉得300在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失去了爸爸还要失去妈妈,或者失去了妈妈还要失去爸爸?我生活的环境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我不知道这些孩子究竟是用怎样的方式在生存着。
我们单位准备资助6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如果有培养前途还会继续投入。我在那些名单里挑选资助对象,看到有的孩子名字后面已经注明得到资助,有单位,也有个人,我也将在其中选出几个孩子并在他们的名字后面打钩。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否公平,但我们只能量力分担社会的责任。
接下来一个晴好的秋日,我们来到某镇中心学校,那里有我们列为资助对象的两个孩子,我们的助学计划从这一学期开始实行。校长安排人从教室里叫出了这两个孩子和他们的班主任。我的心里突然有点酸,特别是看到后面的那个孩子穿了一件虽然整洁却破了一道口子的衬衫时,我的眼里潮湿了。我想到我的儿子,如果有一天我遇上什么意外或者不测丢下他,他是不是也要穿上这样的破衣服。
那两个孩子的情形差不多,家里都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顶着,一年老似一年,也一年不如一年。虽然还有父母的兄弟姐妹,但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而且都过得非常艰难,谁也顾不过来。好在学杂费全免了,还有不多的生活补助,这学才勉强上到现在。那个叫孙海的孩子,父母在他两岁多的时候双双因病去世,奶奶虽然比较能干,只是已经快八十岁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在学校住读,周末回一次家,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每周20里山路的往返,不管什么样的天气,都是步行。2元钱的班车直通到村里,他没有钱坐。
和所有父母双全的孩子一样,他们健康,诚实,聪敏,但是他们小心,惶恐,怯懦。他们的自卑写在脸上。从走进校长办公室到最后离开,他们的头始终低着。班主作介绍说他们的成绩都是中等,属于有头脑但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的那种。一方面是他们的精力不能完全用在学习上,另一方面觉得上学是一件没有保障的事情,而且非常自卑。不管学校或同学给了他们什么样的关照和帮助,在他们只会增加心里的自卑。贫困和爱的缺失,让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
我们和他们签了一份形式上的协议,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把这项资助活动一直坚持下去,直到他们不再需要帮助。而他们所要做的是“面对微笑地生活”。他们在签字时哭了起来。大家都跟着心情沉重。我却想起还有更多这样的孩子,他们是否也都能得到爱心的帮助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