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感悟随笔 |
分类: 见闻杂感 |
李白曾曰,“曾用龙巾拭唾,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天子殿前尚容走马,华阴道上不许骑驴?”
王安石《续建康志》云:“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寺”;
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吟:“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
从对文人和驴的典故中,让我们看到了文人和驴的关系,却是源远流长,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驴子仿佛是诗人特有的坐骑。”
驴背诗思就是中国的文化之道,反过来说,也是中国文化的诗思之道,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反思。就如我们今天在博上写诗一般,博仿佛是今天的驴背,博中的诗文却是对中国文化的再学习,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锤炼自己的人格。所以,驴背上的诗只能是情感的抒怀,情操的陶冶,而非自我张扬,也非哗众取宠,更非显弄自持其才的工具。
继承和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需要的是骑驴深笃和朴实无华的精神,而不须跨马张扬和华而不实的浮躁...
“驴背诗思”典故:
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尝典庐州,吴王杨行密为本州步奏官,因有遗阙而笞责之。然其儒懦清慎,弘农常重之。昭宗时,吴雄据淮海,朝廷务行姑息,因盛言郑公之德,由是登庸,中外惊骇。于是皇纲已紊,四方多故。相国既无施展,事必依违。太原兵至渭北,天子震恐,渴于攘却之术,相国奏对,请于文宣王諡号中加一“哲”字。其不究时病,率此类也。同列以其忝窃,每讥侮之。相国乃题诗于中书壁上,其词曰:“侧坡蛆崑崙,蚁子竞来拖。一朝白雨下,无钝无喽囉。”意者以时运将衰,纵有才智,亦不能康济,当有玉石俱焚之虑也。时亦然之。相国《题老僧》诗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未开。冻瓶黏柱础,宿火燄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麑寒入来。”常云:“此诗属对,可以称衡,重轻不偏也。”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