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诗词赏析》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

(2008-06-02 20:37:04)
标签:

文化

分类: 红楼梦影叹辛酸《红楼诗话》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赋得红梅花三首

咏红梅花(得红字)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邢岫烟 
咏红梅花(得梅字)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醉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李纹
咏红梅花(得花字)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薛宝琴 
访妙玉乞红梅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点评:
随着封建制度趋向衰落,封建地主阶级特别是贵族阶层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诗竟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别无可写,也就蛤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唱和形式。一一描写这种诗风结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这一阶层人物的精神状态。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刻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照理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湘云。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当然,这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

作者曾借凤姐的眼光,介绍邢岫烟虽“家贫命苦”,“竟不象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温厚可疼的人”(第四十九回)。她的诗中红梅冲寒而放,与春花难辨,虽处冰雪之中,而颜色不同寻常,隐约地包含着这些意思。

李纹姊妹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似乎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

薛宝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比其他人都要浓些。小说中专为她的“绝色”有过一段抱红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诗仿佛也在作自画像。

宝玉自称“不会联句”,又怕“韵险”,做限题、限韵诗,每每“落第”。他恳求大家说:“让我自己用韵罢,别限韵了。”这并非由于他才疏思钝,而是他的性格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为了补明这一点,就让他受、“罚”,再写一首不限韵的诗来咏自己的实事。所以,这一次湘云“鼓”未绝,而宝玉诗已成。随心而作的诗就有创新:如“割紫云”之喻,借李贺的词而不师其意:“沾佛院苔”的话,也未见之于前人之作。诗歌处处露其性情。“入世”、“离尘”,令人联想到宝玉的“来历”与归宿。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宝玉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处”。这些,至少在艺术效果上,增强了全书结构精细严密的感觉。
  
暖香坞春灯谜(四首)    
其一  
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李纨)
“在止于至善。”(湘云误猜)
迷底:“虽善无征。”(黛玉) 
其二
一池青草青何名?--打“四书”一句。(李纨)
迷底:“蒲芦也”(湘云)
其三
水向石边出冷。--打古人名。(李纹)
迷底:“山涛”(探春)
其四
萤。--打一个字。(李绮)
迷底:“花”。(宝琴)
点评:
这几个谜都需要有一定古籍文字修养基础才有可能出来。它固能为“书蠹”所好,却未必能为贾母等人所欣赏。所以,宝钗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这就引出了下面史湘云那个极诙谐风趣的《点绛唇·耍的猴儿谜》。前者既为后者作引,又连在一起写,一深一浅,一雅一俗,一庄一谐,艺术上彼此衬托,相得益彰。

湘云引一句古书说“在止于善”,是否隐寓她将来虽能“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到达“至善”的境地,但却“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就此而“止”了呢?如果这样说还有点牵强的话,那末,黛玉引的“虽善无征”的话,实在是再切合她自己不过了。她不是虽善而不能成其“木石姻缘”吗?这大概还不至于是穿凿附会的臆测吧。
      
点绛唇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
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湘云
(谜底:“耍的猴儿)
  
点评:
湘云这个谜,作者大有深意。谜儿众人不解,只让宝玉猜中,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句句适用于宝玉:大荒山青埂峰的顽石,幻形入世,成了怡红公子,这不正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吗?“真何趣”的感概与他在《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说的“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的意思一样,“名利犹虚”,是他蔑视仕途经济的叛逆思想;“后事终难继”,或者说“剁了尾巴去”,正应了他“悬崖撒手”,弃家为僧的结局。

从整个贾府后来“一败涂地”,“树倒猢狲散”来看,也完全符合谜语末句所言。当时,湘云以猴儿断尾解说它,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如果这些人知道这句话所预示的真正含义,还有谁能笑得出来呢?

谜语的巧妙,还在于它又可以成为对当时政治上各种丑恶人物的无情的嘲讽。因为,在作者那样“冷眼旁观人”看来,世上一切热中于功名利禄之辈,从他们套上名利的绳索的那一天起,也就象“耍的猴儿”一样,上窜下跳地在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他们洋洋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俨然摆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态,这完全象“沐猴而冠”那样虚妄可笑。戏总是要演完的,那时,怕也免不了落得个“后事终难继”的下场。

后四十回的续祉者,没有按原作者这条线索去写。他硬要宝玉念念不忘“有个好儿子,能够接续祖基”(对李纨说的话),而且写他自己也得了贵子,还攻读“四书”、“八股”,考中科举,金榜挂名;又预言“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大翻曹雪芹“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的案。今天看来,这些地方,恰好都露出了续补者封建主义的“尾巴”,是续书思想上的致命伤。
  
灯谜诗(三首)      
其一(宝钗)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其二(宝玉)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其三(黛玉)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点评:
宝钗的谜,前两句的寓意也许是说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后两句当是借用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别后,于风雨之中闻铃感事,来说她与宝玉生离的。但小说中宝玉是主动弃宝钗出家,并无留恋之意,故以“何曾闻得”反原意而用。又前宝钗“更香谜”(程乙本之黛玉谜)中以“风雨”象征人事变迁。则贾府以变故后,宝钗仍未闻“梵铃声”,或兼讽其终未醒悟“名利犹虚”(梵语所谓“色即是空”)的道理。这与后半部佚稿中“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而宝玉“已不可箴”(见第二十一回脂评)的情节,也是符合的。

宝玉的谜,寓痛悼黛玉夭亡之意比较明显。首句用的南唐李煜《浪淘沙》“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中的词语和意思,都是说男女死别。黛玉号“潇湘妃子”,所以借“琅玕节”来点她。第二十六回写潇湘馆“凤尾(竹叶)森森,龙吟(风吹竹声)细细”;但到后半部,却景物全非,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脂评引佚稿中文字),一片荒凉。这也许就是“琅玕节过”的含义,所以后来宝玉要“对境悼颦儿”(第七十九回脂评提到的佚稿中情节)。黛玉之死,佚稿回目叫“证前缘”,所以借鸾鹤迎归仙境为说。宝玉痛悼黛玉,据脂评说佚稿中亦有如《芙蓉女儿诔》那样大段文字,我们深以不能读到他“唏嘘答上苍”之词为憾。

黛玉的谜中说千里马腾驰突,有不可羁勒之势。当喻黛玉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又不满封建礼教束缚。“风雷动”或喻重大事变发生。声名独占螯头,是对她的赞语也是谶语。因为海上“鳌背三山”终究是无法寻求的,即《长恨歌》中所谓“山在虚无缥缈间”是也。既然她是名列蓬莱的“世处仙姝”,在人间也就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

灯谜的寓意,未必尽如我们上面所说的,但它有寓意,这一点是可以肯定无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