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诗词赏析》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

(2008-06-02 17:56:25)
标签:

文化

分类: 红楼梦影叹辛酸《红楼诗话》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探春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点评:
贾政猜是“风筝”,探春笑答:“是”。

作者每写及探春命运时,总用风筝暗喻。她的判词前面着两人放风筝,第七十回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这首谜语又是说的风筝。探春的命运犹如断线风筝,将要远嫁他乡。
     
惜春谜语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点评:
贾政猜是“佛前海灯”,惜春笑答:“是“。海灯是点在寺庙里佛像前的长明灯,隐喻惜春出家为尼。

对惜春将来出家为尼,作者充满悲悯、同情。出家修行,可以成佛作祖,永生不死,这不是绝大的好事吗?可是从古至今有几个人真正相信?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种精神安慰而已。“性中自有大光明”是带有苦涩味道的解嘲的话; “听佛经”、“沉墨海”等句才见作者的真情。试看前面判词:“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写得多么惨淡凄凉
 
黛玉谜语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
  
点评: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更香。更香用于计时,即在香上标出刻度,以燃烧的长短计算时间。

通行的《红楼梦》(即“程乙本”)以这首谜语属黛玉。脂本系统中,有的(庚辰本)属宝钗,有的(甲辰本)属黛玉。这就形成一件小“公案”。如把这些诗句理解成日后宝钗寡居的苦况,也无不可;但从“焦首”、“煎心”等句看,似乎更像黛玉的口吻。“琴边衾里两无缘”,也不像说宝钗,因为她就竟还是同宝玉结了婚,不能说一点夫妻的缘分没有。在无更确凿的根据证明定属宝钗的情况下,暂认定属黛玉。

这首诗句句说的是更香,又句句在说人。“琴边衾里两无缘”,是说黛玉和宝玉没有夫妻恩爱的情份,白白地恋爱一场。“晓筹不用鸡人报”,似乎有写黛玉忧思不眠之意。第七十六回写湘云去潇湘馆过夜,湘、黛二人同时失眠,黛玉说:“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黛玉多病、多愁、多泪,焦首煎心,日日年年,正是她的特点。最后两句是同情怜惜的话:要珍惜青春的时光,周围生活中的风雨阴晴、是非纠葛任它去,不要挂在心上。

这类诗,说谜语是很巧的


宝玉谜语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点评:
谜底是镜子。

有的早期《石头记》抄本上没有这首谜语,而且又见于明代冯梦龙编的《挂枝儿》中,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后人增补的。

这是一首很巧妙的谜语,为打灯谜的聚会增加了兴味。贾政看后连说:“好,好,如猜镜子,妙极。”待贾母告诉他是宝玉作的,他才不言语了。
     
宝钗谜语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去,恩爱夫妻不到冬。
  
点评:
谜底是竹夫人。这是一种用竹蔑编成的夏季抱着取凉的器具。

这首谜语也不见于某些脂本,故有人认为不是出自曹雪芹笔下,为后人所增补。

谜底无深意,但谜面的字句从当时人看来都是十分“不吉利”,特别从一个年青的女孩子口里说出来,更其如此。谜语显然是预言宝钗同宝玉的婚姻生活很短暂,不能白头偕老。所以贾政看后,心内自付:“此物倒还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接着就烦闷悲戚,劝了贾母一阵酒,就退出去了。

有的研究者认为,以宝钗大家闺秀的身分和平日种持守“礼”的态度不可能去写“恩爱夫妻”这类的话,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由此可见,这首谜语为后人增补无疑。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四时即事四首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默默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夏夜即事 
倦绣侍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唯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点评:
《四时即事》是贾宝玉进了大观园后,写自己一年四季与姊妹丫鬟们相亲相近的生活情景的诗。以眼前的事物为题材的诗叫即事诗。

贾宝玉一方面是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大胆的叛逆者,一方面又是过惯了封建地主阶级吃喝玩乐的寄生生活的公子哥儿。当他初进大观园暂时地感到“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的时候,他更多地是一个“富贵闲人”。《四时即事》诗即是他这一面生活的自我写照。但大观园不是世外桃源,它同样存在着污秽、眼泪、挣扎和反抗。当宝玉领略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时候,他就不能再悠然闲适下去;于是,愤懑、痛苦、绝望,终至以“悬崖撒手”来抹去他身上的粉渍脂痕。《四时即事》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是贾宝玉那样的人所经历的道路中必然会有的一个过程,用他自己作诗来加以概括,是情节结构上的省笔。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癞和尚赞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
破衲芒鞋无住迹,腌(za)更有满头疮。
     
跛道人赞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叹通灵玉二首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点评:
小说中凡提到癞各尚、跛道人处,都有着隐示节发展、人物命运的预言作用。正当宝玉与黛玉的恋爱婚姻问题发展到明朗化、仿佛已被贾府众人公认(读此回众人对他俩所开的玩笑便知)、幸福就在眼前的时候,突然飞来横祸,宝玉被魇魔法镇住,险些送命。这种“乐极生悲,好事多魔”的变故情节,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后来更大的变故情节--贾府事败,宝玉沦落,宝黛爱情理想突然破灭而“作引”的。因为,我们知道,后来淹留于狱神庙的,除宝玉外,还有凤姐。而他们二人的罪名,不外乎是癞僧所说的迷于“声色”与“货利”。续书者曾仿此回写宝玉失玉疯颠、癞僧送玉除邪。但脂评指出,“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可见,在原作者的构思中,后面已不再重复此类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情节了。

作者借癞和尚之为“声色”所迷,犹如凤姐之为“货利”所迷。这也是对宝玉生活中“绮栊昼夜困鸳鸯”一面的否定。但这决不等于说作者把宝玉与凤姐等量齐观。凤姐终到至利欲熏心,自食恶果;而宝玉却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地“醒”来,冲破了所谓“迷关”。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醒悟”并非表现为最后成了一个“改恶从善”的“正人君子”,恰恰相反,他与劝谏他成为正人君子的薛宝钗决裂了。可见,小说不是为了宣扬“去欲存理”。脂砚斋责备宝下“有情极之毒”、“一生偏僻”,正可证明宝玉不仅有所悔,更有所恶、有所恃。如果不透过现象分析实质,就无法解说为什么宝玉始终不醒悟,并改变他的“偏僻”“乖张”亦即封建叛逆者的性格。不这两首诗中,宝玉的生活思想历程被作者蒙上了一件厚厚的风月情孽和宗教宿命的外衣,其中又渗透着作者对现实人生无可奈何的悲观主义情绪,这样,就不仅把事情的本质弄得扑朔迷离,而且也给人以消极的思想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