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大略》摘记
(2016-12-31 22:41:02)
标签:
荀子大略 |
分类: 读书 |
1、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2、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3、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4、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
5、礼之大凡: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
6、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7、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此章多有此类故事,如柳下惠与人同衣而不见疑)
8、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9、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以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
10、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11、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12、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
13、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虑亦然。
14、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15、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16、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
17、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18、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19、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20、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21、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
22、子夏家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23、语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24、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