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心传”的出处——《荀子·解蔽》摘录
(2016-12-03 23:09:12)
标签:
荀子解蔽十六字心传 |
分类: 读书 |
人常常被蒙蔽,而不能明白道理。这些蒙蔽无所不在。君主如果被蒙蔽,下场就是桀纣,不被蒙蔽,则如成汤文王一样,享受至盛之福。人臣、“宾孟”(大概指游学之士)也一样。要破除这些蒙蔽,就必须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而衡量的标准就是要让心能够知道。心要知“道”,必须做到虚、壹、静三条。荀子花了不少的篇幅来阐述心如何知道,特别是讲主一主静等等,是少见的关于认识论材料,也隐隐有些后来理学的意味。特别是《解蔽》篇中关于人心道心的论述,被伪造的古文《尚书》拓展为著名的虞廷“十六字心传”,更关系中国一大学术公案。
1、“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
2、“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荀子也有很强的一天下之是非的情结)
3、“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个人认识常常被自我蒙痹)
4、“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5、“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6、“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
7、“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 “知贤之为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8、“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欲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一大段的学术批评)
10、“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守道以禁非道。……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12、“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此可谓意志自由)
13、“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精于道者则是能够抽象道理的哲学家)
14、“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阎若璩在《古文尚书疏证》中力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出于伪造。他说:“此盖纯袭用《荀子》,而世举未之察也。《荀子·解蔽篇》‘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云云,‘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唯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此篇前又有‘精于道’、‘一于道’之语,遂檃括为四字,复续以《论语》‘允执厥中’以成十六字。”联系《解蔽》全文,荀子此处的人心之危,并不在讲人性私心的危险,而在强调常存戒惧。后来如程颐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是伊川自己的认识与发挥。)
15、“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麤理矣。”(心不在微风时时扰动处历练,只求躲起来在静中体认,一经考验,如何把持。)
16、“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以疑决疑,决必不当。”
17、“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定之。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而己以定事。故伤于湿而痹,痹而击鼓烹豚,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故虽不在夏首之南,则无以异矣。”(此段足见荀子非鬼的思想)
18、“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无也。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浃万物之变,与愚者若一。……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王。圣也者,尽伦者也; 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面对广阔的知识,要把思想统一到圣王的结论上)
19、“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20、“为之无益于成也,求之无益于得也,忧戚之无益于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