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乐(上)
墨子举了很多理由来证明“为乐,非也!”,包括维持乐队的成本,沉迷音乐影响正事等等。非乐的观点显然是针对儒家或封建传统的礼乐制度而发的。墨子在论述中常常引用《尚书》,早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在清代就成了考辨古文尚书真伪时的重要证据。非乐的中下已经佚失。
1、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2、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牛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3、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非命》三篇,顾名思义是反对天命决定,但墨子立论似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重点不是论证有没有天命,而是论证这种天命观点的危害,使人懈怠荒废,成为暴君穷人的借口,不利于天下的治理。当然和法家相比,墨子的治理更多考虑的是天下人之利,而不仅仅是专制君主的利益。这三章中另一个被人常常提起的是“三表法”,三表的最后一条是比较推崇用实践效果来检验道理的。因为中国古代太缺乏认识论的思想了,墨家算是比较重视此点的。但是从依据古代圣王故事、考察当今百姓的见闻,到验诸实践效果,这个三表法得出来的结论还是人事方面的,并不是自然科学的。
非命上
1、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上以说王公大人,下以(马且)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2、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3、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有碍治道)
4、然则何以知命之为暴人之道?昔上世之穷民,贪于饮食,惰于从事,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饥寒冻馁之忧至;不知曰我罢不肖,从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贫。昔上世暴王,不忍其耳目之淫,心涂之辟,不顺其亲戚,遂以亡失国家,倾覆社稷;不知曰我罢不肖,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后一段似乎可以以项羽为例)
非命中
1、然今天下之情伪,未可得而识也。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其本之也?考天鬼之志,圣王之事;于其原之也?徵以先王之书;用之奈何?发而为刑。此言之三法也。(与三表略有出入,不如前者逻辑性强)
2、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若以百姓为愚不肖,耳目之情,不足因而为法;然则胡不尝考之诸侯之传言流语乎?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有闻命之声,见命之体者乎?则未尝有也。(命之有无固然难以论证,而如果一定要耳闻目睹,则抽象之东西如天意,又从哪里闻见。)
3、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朴人久矣!
非命下
1、何谓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恶乎考之?考先圣大王之事;恶乎原之?察众之耳目之请;恶乎用之?发而为政乎国,察万民而观之。此谓三法也。(与非命上说法相近,更可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