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温故
温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61
  • 关注人气:5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日知录卷十九摘记

(2015-01-27 23:19:39)
标签:

日知录

分类: 读书

    日知录卷十九讲著述,反应了顾炎武的文学主张,作文要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不可为文字而文字做文人,不必孜孜以求复古仿古。

  

  1、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文不贵多。“二汉文人所著绝少,……乃今人著作则以多为富,夫多则必不能工,即工亦必不皆有用于世,其不传宜矣。……《郑玄传》云:‘玄依《论语》作《郑志》八篇,所注诸经百馀万言,通人颇讥其繁。’是解经多而不必善也秦延群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十馀万言,但说‘日若稽古’三万言,此颜之推《家训》所谓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者也。”

 

     3、著书之难。“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今人著述,汗牛充栋,著述太易,鱼龙混杂,足以传世者百无其一,且湮没于此浩如烟海的文字中。

 

     4、直言。“张子有云:‘民吾同胞。今日之民,吾与达而在上位者之所共也。救民以事,此达而在上位者之责也;救民以言,此亦穷而在下位者之责也。’”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立言不为一时天下之事,有言在一时,而其效见于数十百年之後者。”“天下之事,有其识者,不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然则开物之功,立言之用,其可少哉。”

 

  5、文人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6、巧言。“凡今人所作诗赋、碑状足以悦人之文,皆巧言之类也。不能不足以为通人,夫惟能之而不为,乃天下之大勇也,故夫子以刚毅木讷为近仁。学者所用力之途在此,不在彼矣。”“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为好犯上好作乱之人,一为巧言令色之人。自幼而不孙弟,以至于弑父与君,皆好犯上好作乱之推也。自胁肩诌笑,未同而言、以至于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皆巧言令色之推也。然而二者之人常相因以立于世。有王莽之篡弑,则必有扬雄之美新;有曹操之禅代,则必有潘{曰助}之九锡。是故乱之所由生也,犯上者为之魁,巧言者为之辅。……然则学者宜如之何?必先之以孝弟,以消其悖逆陵暴之心;继之以忠信,以去其便辟侧媚之习。使一言一动皆出于其本心,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夫然後可以修身而治国矣。”“何代无文人,有国者不可不深惟华实之辨也。”

 

    7、文辞欺人。“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杜甫谓之“高人王右丞”,天下有高人而仕贼者乎?今有颠沛之馀,投身异姓,至摈斥不容,而後发为忠愤之论,与夫名污伪籍而自托乃心,比于康乐、右丞之辈,吾见其愈下矣。”

 

  8、修辞。“有德者必有言”“後之君子,于下学之初即谈性道,乃以文章为小技,而不必用力。然则夫子不曰:‘其旨远,其辞文’乎?不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乎?”

 

  9、文人摹仿之病。“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况遗其神理而得其皮毛者乎。且古人作文,时有利钝,……效《楚辞》者,必不如《楚辞》;效《七发》者,必不如《七发》。盖其意中先有一人在前,既恐失之,而其笔力复不能自遂,此寿陵馀子学步邯郸之说也。……《曲礼》之训“毋剿说,毋雷同”,此古人立言之本。”

 

    10、文章繁简。“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11、文人求古之病。“《後周书·柳虬传》:‘时人论文体有今古之异,虬以为时有今古,非文有今古。’此至当之论。夫今之不能为《二汉》,犹《二汉》之不能为《尚书》、《左氏》。乃虬取《史》、《汉》中文法以为古,甚者猎其一二字句用之于文,殊为不称。”“以今日之地为不古,而惜古地名;以今日之官为不古,而借古官名;舍今日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者,皆文人所以自盖其俚浅也。”

 

    12、古人集中无冗复。“古人之文不特一篇之中无冗复也,一集之中亦无冗复。”

 

    13、书不当两序。“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後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後序。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14、古人不为人立传。“列传之名始于太史公,盖史体也。不当作史之职,无为人立传者考。故有碑、有志、有状而无传。”

 

  15、志状不可妄作。“志状在文章家为史之流,上之史官,传之後人,为史之本。史以记事,亦以载言。故不读其人一生所著之文,不可以作;其人生而在公卿大臣之位者,不悉一朝之大事,不可以作;其人生而在曹署之位者,不悉一司之掌故,不可以作;其人生而在监司守令之位者,不悉一方之地形土俗,因革利病,不可以作,今之人未通乎此,而妄为人作志;史家又不考而承用之,是以抵牾不合。”

 

    16、作文润笔。反对收钱作文。《元史》:“姚燧以文就正于许衡,衡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均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夫祸患之来,轻于耻辱,必不得己,与其与也宁拒。至乃俭德含章,其用有先乎此者,则又贵知微之君子矣。”

 

    17、假设之辞。“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

 

    18、古文未正之隐。史书中多有牵涉时事忌讳的阙文或改动,“汉人言《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者,其事皆见于书,故定、哀之间多微辞矣,况于易姓改物,制有华夏者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