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卷十六、十七专讲科举。顾炎武对科举考试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列举了许多弊端,认为其败坏学术人才有甚于焚书坑儒。
1、明经。"今人但以贡生为明经,非也,唐制有六科......当时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今罢诗赋而用经义,则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唐时人仕之数,明经最多。考试之法,令其全写注疏,谓之帖括。议者病其不能通经,……今之学者并注疏而不观,殆于本末俱丧,然则今之进士又不如唐之明经也乎?"
2、秀才。唐时“凡贡举人有博识高才强学待问无失俊选者,为秀才;通二经已上者,为明经;明闲时务,精熟一经者,为进士。”"今俗谓生员为秀才,举人为孝廉,非也。"
3、举人。古时举人是举到之人,“不若今人以举人为一定之名也。”顾炎武认为明季下第举人,放肆无耻者游说干渴,靡所不为,挟制官府,武断乡曲,败坏风俗。
4、进士。古时“进士即举人中之一科,其试于礼部者,人人皆可谓之进士。唐人未第称进士,已及第则称前进士。”
5、科目。科举考试内容日益狭窄僵化,不利于取士。唐制,取士之科“见于史者凡五十余科,故谓之科目,今代止进士一科,则有科而无目矣。犹沿其名,谓之科目,非也。王维桢欲于科举之外仿汉唐旧制,更设数科,以收天下之奇士。不知进士偏重之弊,积二三百年,非大破成格,虽有他材,亦无由进用矣。”
6、制科。“唐制,天子自诏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
7、甲科。
8、十八房。
9、经义论策。“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知古今之人不能作。”而“今之经义始于宋熙宁中,王安石所立之法”,但经义伦策慢慢演变为背诵默写在外准备之文来应试,“若今之所谓时文,既非经传,复非子史,展转相承,皆杜撰无根之语。以是科名所得十人之中,其八九皆为白徒。而一举于乡,即以营求关说为治生之计。于是在州里则无人非势豪,适四方则无地非游客,而欲求天下之安宁,斯民之淳厚,岂非却行而求及前人者哉?”顾炎武非常欣赏朱元璋所定的考试办法,“洪武三年八月,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初场《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第二场论一道。第三场策一道。中式者,後十日,复以五事试之,曰骑、射、书、算、律,骑观其驰驱便捷,射观其中之多寡,书通于六义,算通于九法,律观其决断。诏文有曰:‘朕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廷,观其学识,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伏读此制,真所谓求实用之上者矣。”“盖一代之人才徒以记诵之多,书写之速,而取其长……亦何稗于经术,何施于国用哉。”
10、三场。“今则务于捷得,不过于《四书》、一经之中拟题一二百道,窃取他人之文记之,入场之日,抄誊一过,便可侥幸中式,而本经之全文有不读者矣。率天下而为欲速成之童子,学问由此而衰,心术由此而坏。”“盖救今日之弊,莫急乎去节抄剽盗之人”。
11、拟题。“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乎拟题。”“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顾炎武要更其法,就是希望士人能够通读经书,兼问古今,不是背诵几篇程文就可以侥幸的。“科场之法,欲其难不欲其易,使更其法而予之以难,则觊幸之人少。少一觊幸之人则少一营求患得之人,而士类可渐以清。抑士子之知其难也,而攻苦之日多,多一攻苦之人则少一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而士习可渐以正矣。”“今若责士子以兼通《九经》,记《通鉴》历代之史,而曰:若此者中,不若此者黜。我以为必好学能文之士喜,而不学无文之士惧也。然则为不可之说以挠吾法者,皆不学无文之人也,人主可以无听也。”
12、题切时事。古时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所出之题也有刻意和时事相关的。
13、试文格式。“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後,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14、程文。“自宋以来,以取中士子所作之文,谓之程文。”“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後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未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皆以程文格式为之,故日趋而下。”
15、判。“举子第二场作判五条,犹用唐时铨试之遗意。至于近年,士不读律,止钞录旧本。入场时每人止记一律,或吏或户。记得五条,场中即可互换。中式之卷大半雷同,最为可笑。”
16、经文字体。科举考试之末流,生员连字也写不对。“生员冒滥之弊,至今日而极。求其省记《四书》本经全文,百中无一。更求通晓六书,字合正体者,千中无一也。简汰之法,是亦非难,但分为二场:第一场令暗写《四书》一千字,经一千字,脱误本文及字不遵式者贴出除名;第二场乃考其文义,则矍相之射,仅有存者矣。”
17、史学。顾炎武重视史学,认为应该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他引宋人言论说“其迸取之得失,守御之当否,筹策之疏密,区处兵民之方,形势成败之迹,惮加讨究,有补国家”,“今史学废绝又甚唐时(唐时有《三史》科及《三传》科),若能依此法举之,十年之间,可得通达政体之士,未必无益于国家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