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卷十一仍然谈经济,特别是金、银、铜、钱、钞等货币制度,考辨深入,顾宁人所谓经世致用,诚非虚言。
1、权量。古代权量之制,不断变化。顾炎武认为“古之权量比之于今,大抵皆三而当一也。”原因是“盖自三代以后,取民无制,权量之属,每代递增。”至于古代度量衡变化的知识,当另外学习。
2、大斗大两。考证斗的变化。
3、汉禄言石。石本来“皆权也,非量也。”后来“对斗言之,是移权之名于量尔。”
4、以钱代铢。“度、量皆以十起数,惟权则以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今人改铢为钱,而自两以上则萦百、萦千以至于万,而权之数亦以十起矣。”
5、十分为钱。“古时分乃度之名,非权之名。”
6、黄金。顾炎武认为汉时黄金上下通行,列举了一些例子,如“文帝赐周勃至五千斤;宣帝赐霍光至七千斤”等等,固然汉代的斤只有250克,但数量太大,怀疑应该还是指黄铜。顾炎武认为后代黄金稀缺,是因为使用到佛寺和奢靡的地方太多,也列举了不少例子,例如他引宋太宗问学士杜镐曰:“两汉赐予多用黄金,而后代遂为难得之货,何也?”对曰:“当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
7、银。“唐宋以前,上下能行之货一皆以钱而已,未尝用银。”但唐宋时,岭南已多用银作为货币,《金史·食货志》:“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公私同见钱用。”又:“更造兴定宝泉,每贯当通宝五十。又以绫印制元光珍货,同银钞及余钞行之。行之未久,银价日贵,宝泉日贱,民但以银论价。至元光二年,宝泉几于不用。哀宗正大间,民间但以银市易。”顾炎武认为这是“今日上下用银之始。”“国初所收天下田赋,未尝用银,惟坑冶之课有银。《实录》于每年之终记所入之数,而洪武二十四年,但有银二万四千七百四十两;至宣德五年,则三十二万二百九十七两。岁办视此为率,当日国家固不恃银以为用也。”但明代中叶以后,“仓米折输变卖,无不以银。后遂以为常货”,顾炎武指出这是“盖市舶之来多矣。”但没有更多的阐述。顾炎武对不征收实物税是有看法的,认为这导致郡国“仓无见粟,民思从乱,遂以亡国。”他似乎认为应该就地征收粮食,“于各仓收贮。俟青黄不接之际,出粜于民。以所得银上纳京库,则官既不损,民亦得济。”(此周忱所言)
8、以钱为赋。“唐初,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布,未用钱。自两税法行,遂以钱为惟正之供矣。”(调通常是指服役,如果不服役则纳绢)。但是顾炎武反对以货币纳税,“何者?国家之赋不用粟而用银,舍所而责所无故也。夫田野之氓,不为商贾,不为官,不为盗贼,银奚自而来哉!此唐宋诸臣每致叹于钱荒之害,而今又甚焉。非任土以成赋,重穑以帅民,而欲望教化之行,风俗之美,无是理矣。”顾炎武列举了白居易、李翱等人反对两税法向农民征收钱的说法,基本理由就是农民没有钱只有粮,拿粮换钱势必加重其负担。顾炎武说,“愚以为天下税粮,当一切尽征本色。除漕运京仓之外,其余则储之于通都大邑。而使司计之臣略仿刘晏之遗意,量其岁之丰凶,稽其价之高下,粜银解京,以资国用。一年计之不足,十年计之有余。小民免称贷之苦,官府省敲扑之烦,郡国有凶荒之备,一举而三善随之矣。”顾炎武《钱粮论》一文对此有专门的阐述。
9、五铢钱。“今世所传五铢钱,皆云汉物,非也。南北朝皆铸五铢钱。”
《隋书》:“高祖既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悉禁古钱及私钱。置样于关,不如样者没官销毁之。自是钱币始一,百姓便之。”“而今之五铢亦大抵皆隋物也。”“古钱惟五铢及开元通宝最多。五铢,隋开皇元年铸;开元,唐武德四年铸。”
10、开元钱。“自宋以后,皆先有年号,而后有钱文。唐之开元,则先有钱文而后有年号。”
11、钱法之变。顾炎武认为铸钱的票面价值要和实际重量相当。“故尝论古来之钱凡两大变:隋时尽销古钱,一大变;天启以来,一大变也。”隋朝的做法是好的,“而自天启、崇祯广置钱局,括古钱以充废铜,于是市人皆摈古钱不用。而新铸之钱弥多弥恶,旋铸旋销,宝源、宝泉二局只为奸蠹之窟。……近年听炉头之说,官吏、工徒无一不衣食其中,而古钱销尽,新钱愈杂。”顾炎武还认为古今之钱可以并用,反对以年号铸钱。铸币权是政府权力,也是宣示统治的手段,改朝换代还沿用前朝货币的,好像也不容易。
12、铜。“乏铜之患,前代已言之”。“战国至秦,攻争纷乱,铜不充用,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年甚一年,岁甚一岁,渐染流迁,遂成风俗。”“而见存于今者,如真定之佛,蒲州之牛,沧州之狮,无非黑金者矣。”铜不足影响铸钱,所以要寻找开采之处,甚至从海外交易。对于禁用铜器的提议,顾炎武认为“今日行之,不免更为罔民之事。惟有销钱、铸钱,上下相蒙,而此日之钱固无长存之术矣。”对销毁铜佛像,他似乎是赞成的,他引述周世宗的故事说“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13、钱面。不赞成在钱面再铸字,以有字之处为钱之背。
14、短陌。“今京师钱以三十为陌,亦宜禁止。”
15、钞。“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钱之重,乃立此法。唐宪宗之飞钱,即如今之会票也。宋张咏镇蜀,以铁钱重,不便贸易,于是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天圣间,遂置交子务。然宋人已尝论之,谓无钱为本,亦不能以空文行。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楮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明初,曾经想以禁用铜钱、金银的办法来推行纸钞,但“废坚刚可久之货,而行软熟易败之物,宜其弗顺于人情,而卒至于滞阁。后世兴利之臣,慎无言此可矣。”顾炎武认为这是“天子不能与万物争权。”
中国人一谈纸币常常喜欢说中国古已有之,但就在西方纸币不断发展的时候,中国自明中叶到清咸丰,反而不发行纸钞。成熟的纸币制度发端于西方的私人银行,必须和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可靠的信用制度相结合。
16、伪银。主张对伪造金银的,“置之重辟,庶可以革奸而反朴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