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摘记

(2014-08-26 22:03:07)
标签:

日知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分类: 读书

    近两日读完《日知录》的第十三卷,这应当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其中有两条不断被人引用,是顾炎武最出名的语录。


    一条是正始。顾炎武此条的主旨是认为晋人所称道的正始风气,不过是“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不足称道,后来“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在此条中,顾炎武提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段话后来被梁启超在1896年的《时务报》发刊词中总结为: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到了1915年,梁启超写《痛定罪言》时,又进一步浓缩为后来人人皆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讲亡天下亡国的区别,已有政府和国家的区别。盖中国的政治传统,本来也对汤武革命抱有极大的同情,天命人心之所移,诛无道独夫而已。他特地举了嵇绍做例子,嵇康为司马氏所杀,曹魏被司马氏所篡,嵇绍居然还出仕晋朝,是无君无父,即使后来为保护晋惠帝而死于荡阴之役,也不能掩盖前面的错误。在顾炎武心目中,西晋的混乱年代大概就是亡天下了。


    梁启超则在《痛定罪言》中对士大夫的责任做了十分精彩的阐述,他说“我辈号称士大夫者乎,勿诿过政府,政府不过我辈之产物而已;勿借口于一般国民,一般国民皆最善良之国民,以校他邦,略无愧色,我辈陷之于苦、陷之于罪而已。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我辈革面,然后国事始有所寄,然后可以语于事之得失与其缓急先后之序,然后可以宁于内而谋御于外。而不然者,岂必外患,我终亦鱼烂而亡已耳。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梁启超的这篇文章非常精彩,另日再细读。

 

     另一则是廉耻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于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雕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光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行己有耻”是顾炎武思想的重要核心。他在与友人书中这样讲到:“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全卷的其他条目也主要围绕着风俗教化来展开,特别是对士大夫的节操尤其关切。摘引若干印象深刻的。

   重厚一条,尤为我所应注意,言行举止,当求厚重。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引四明薛冈“士大夫子弟不宜使读《世说》,未得其隽永先习其简傲。”

 

    乡原一条,“老氏之学所以异乎孔子者,和其光,同其尘,此所谓似是而非也。《卜君》、《渔父》二篇尽之矣。”此中国之犬儒主义,今人所谓: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认同的接受、不内疚的合作。

 

    除贪一条,主张从严治吏,不赦犯赃。曰“有庸吏之贪,有才吏之贪…….今之贪纵者,大抵皆才吏也,苟使之惕于法而以正用其才,未必非治世之能臣也。”

    贵廉一条引汉书贡禹传:“禹又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後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在商业时代,子弟不经商似乎更难实现,但遍据要津,暴得大利定非常态。)
   

    禁锢奸臣子孙一条谈及蒲寿庚事:“宋末蒲寿庚叛逆之事,皆出于其兄寿{山成}之画。是时寿{山成}佯著黄冠野服,归隐山中,自称处士,以示不臣二姓。而密为寿庚作降表,令人自水门潜出,送款于唆都。其後寿庚以功授平章,富贵冠一时,而寿{山成}亦居甲第。有投诗者云:剑戟纷纭扶主日,山林寂寞闭门时。水声禽语皆时事,莫道山翁总不知。”

 

    家事一条讲“今日士大夫才任一官,即以教戏唱曲为事,官方民隐置之不讲,国安得不亡?身安得无败,”
  

    奴仆一条讲“严分宜之仆永年,号曰“鹤坡”;张江陵之仆游守礼,号曰“楚滨”。不但招权纳贿,而朝中多赠之诗文,俨然与绅为宾主。名号之轻,文章之辱,至斯而甚。异日媚阉建祠,非此为之嚆矢乎?”

 

    阍人一条则如今日之传达室并秘书。
   

    三反一条,“今日人情有三反,日弥谦弥伪,弥亲弥泛,弥奢弥吝。”

 

    范文正公一条讲“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而文正自作《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今兹方面,宾客满坐,钟鼓在庭,自发忧边,对酒鲜乐,岂如圭峰月下,倚高松,听长笛,欣然忘天下之际乎?”


    清议一条,讲“古之哲王所以正百辟者,既已制官刑儆于有位矣,而又为之立闾师,设乡校,存清议于州里,以佐刑罚之穷。”“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名教一条,讲“仲长敖《核性赋》谓:“倮虫三百,人最为劣。爪牙皮毛,不足自卫;唯赖诈伪,迭相嚼啮。等而下之,至于台隶僮竖,唯盗唯窃。”乃以今观之,则无官不赂遗,而人人皆吏士之为矣;无守不盗窃,而人人皆僮竖之为矣。自其束发读书之时,所以劝之者,不过所谓千钟粟、黄金屋,而一日服官,即求其所大欲。君臣上下怀利以相接,遂成风流,不可复制。“故昔人之言日名教,曰名节,曰功名,不能使天下之人以义为利。而犹使之以名为利,虽非纯王之风,亦可以救积污之俗矣。”
 

    顺带讲一句,自打孟子提出民之先觉者的概念以来,中国的士大夫就有“以斯道觉斯民”“转移天下之风气”的慨然自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