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夷精舍——朱熹在武夷之一

(2013-04-23 00:03:37)
标签:

武夷精舍

朱熹

分类: 行路

 武夷精舍——朱熹在武夷之一

武夷精舍——朱熹在武夷之一

武夷精舍——朱熹在武夷之一
 

   时隔19年,短暂重访武夷山,在徜徉山水之外,最大收获的是对朱熹有了更多感性认识。

 

    朱熹与崇安(今称武夷山市)、与武夷山关系很密切。他1130年出生于尤溪,幼年还曾随父母在福建不少地方生活过。14岁时父亲去世,遵遗命拜刘子羽为义父,迁居刘子羽所住的崇安县开耀乡五夫里。从那时起,直到63岁时迁居建阳,他一直居住在崇安。当然,期间朱熹也有几次出仕,但总共历时不超过9年。因而,武夷山及周边留下了朱熹大量的遗迹。此次看到的主要有三处。

 

    一是武夷精舍。

 

    朱熹长期在闽北讲学,带动各地兴办了一批书院,其中他于淳熙十年(1183年)亲自创办的武夷精舍规模尤为巨大。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十二首》诗序中对书院的布局规模有很详细的描绘。

 

    武夷之溪东流凡九曲,而第五曲为最深。盖其山自北而南者至此而尽,耸全石为一峰,拔地千尺,上小平处微戴土,生林木,极苍翠可玩;而四颓稍下,则反削而入如方屋帽者,旧经所谓大隐屏也。屏下两麓坡坨旁引,还复相抱。抱中地平广数亩,抱外溪水随山势从西北来。四曲折始过其南,乃复绕山东北流,亦四曲折而出。溪流两旁丹崖翠壁林立环拥,神剜鬼刻,不可名状。舟行上下者方左右顾瞻错愕之不暇,而忽得平冈长阜,苍藤茂木,按衍迤靡,胶葛蒙翳,使人心目旷然以舒、窈然以深若不可极者,即精舍之所在也。  

 

    直屏下两麓相抱之中,西南向为屋三间者,仁智堂也。堂左右两室,左曰“隐求”,以待栖息;右曰“止宿”,以延宾友。左麓之外,复前引而右抱,中又自为一坞,因累石以门之,而命曰“石门之坞”。别为屋,其中以俟学者之群居,而取《学记》“相观而善”之义,命之曰“观善之斋”。石门之西少南又为屋,以居道流,取道书《真诰》中语,命之曰“寒栖之馆”。直观善前山之巅为亭,回望大隐屏最正且尽,取杜子美诗语,名以“晚对”。其东出山背临溪水,因故基为亭,取胡公语,名以“铁笛”,说具本诗注中。寒栖之外,乃植楥列樊,以断两麓之口,掩以柴扉,而以“武夷精舍”之匾揭焉。经始于淳熙癸卯之春,其夏四月既望堂成,而始来居之。四方士友来者亦甚众,莫不叹其佳胜而恨他屋之未具,不可以久留也。

 

    朱熹在此著书讲学凡8年,并完成日后成为数百年教科书的《四书集注》。就此一条,可知武夷精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不过这个书院早已不是原物,历史上几次兴废,解放后被驻军改为俱乐部,直到2001年才重建,仅留下两段旧墙算是古物。所不变者是郁郁葱葱的隐屏峰和奔流不息的九曲溪水。这和古人诗篇中所描绘的并无两样。

 

    如朱熹所作的武夷精舍杂咏十二首

 

    精舍

    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

    仁智堂

    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

    隐求室

    晨窗林影开,夜枕山泉响。隐去复何求,无有道心长。

    止宿寮

    故人肯相寻,共寄一茅宇。山水为留行,无劳具鸡黍。

    石门坞

    朝开云气拥,暮掩薜萝深。自笑晨门者,那知孔氏心。

    观善斋

    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日用无余功,相看俱努力.

    寒栖馆

    竹间彼何人,抱瓮靡遗力。遥夜更不眠,焚香坐看壁。

    晚对亭

    倚筇南山巅,却立有晚对。苍峭矗寒空,落日明幽翠。

    铁笛亭

    何人轰铁笛,喷薄两崖开。千载留余响,犹疑笙鹤来。

    钓矶

    削成苍石棱,倒影寒潭碧。永日静垂竿,兹心竟谁识。

    茶灶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渔艇

    出载长烟重,归装片月轻。千岩猿鹤友,愁绝棹歌声。

 

    杨万里也专门为这十二处景物有写了《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诗十二首。其中晚对亭一首云:

    大隐翠屏孤,何许最正面。日落未落时,亭上来相见。

    止宿寮一首云:

    一老说谈话,诸君未要眠。开窗放山月,把酒奏溪泉。

 

    陆游也写过好几首《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

    如:先生结屋绿岩边,读易悬知屡绝编。不用采芝惊世俗,恐人谤道是神仙。

    如:身闲剩觉溪山好,心静尤知日月长。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相忘。

    如:蝉蜕岩间果是无?世人妄想可怜渠。有方为子换凡骨,来读晦庵新著书。

    如: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我老正须闲处著,白云一半肯分无?

 

    如今,程朱理学的思想已沉寂少有人问,但经过数百年来潜移默化的沉淀,恐怕有相当一部分早已转化为潜意识里的民族心理。

 

    “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青峰碧水,今古相接,斯人已去,其所思所讲,尤足后人深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