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与中国文化之精神

(2009-06-10 13:10:11)
标签:

杂谈

 

马说:马与中国文化之精神

骆锦芳

              

   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同时又始终有野生的种群在繁殖,是极其驯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作为食草动物,其驯养方便,繁殖力强,四肢强健,奔跑迅速,性温顺而敏捷。广布于世界各国,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都以善养马、驯马,有不同马的品种而闻名。马善奔跑,能负重,可骑乘,可重挽,可轻挽,亦可兼作驮、乳等用。从人类发明了车子开始,马的挽车驾辕的能力就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因为牛能力重,但不耐长久奔跑;羊虽驯顺,其力微小。在人类生活中,马因此成为力量与神行的代表。而且马极富灵性,善体人意,它不仅是人类代足替力的工具,还是人类的朋友。

   马的种类不同,有高大健硕型,可驰骋草原,横绝大漠;有矮小精壮型,能翻山越岭,履险如夷;有普通型,拉车引犁,运输助耕。与游牧时代和农耕时代的生活的展开密不可分。马耳小直立,但惊警异常;面长齿齐而和善可亲;额颈上缘,昂藏有神;鬐甲生风,长尾善舞,于战阵驱驰中尽显王者风范。英雄所爱重,明王所宝贵。

    一、马与龙:马与中国图腾文化的象征精神

马因为与人的生活的关系密切,因而获得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象征意义。在中国,马首先与龙联系起来,《周礼·夏官·司马》就有所谓“七尺为马,八尺为龙”的说法,马因此被称为“龙马”。《易经》的乾卦是阳刚的象征,因而又被称为“龙卦”。龙卦所象征的刚猛精进的精神因之被称为“龙马精神”。说易者以象喻的方式,“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乾元为天之象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故曰:“元亨利贞”。

古人讲龙马者,皆体现这种精神。《尚书注》谓:“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龙马出河是伏羲氏王天下的瑞应。《尚书·中侯》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注者谓:“龙形象马,甲所以藏图也。”图即河图,世有所谓河图洛书者也。《礼记·礼运》有“河出马图”之语,孔颖达疏谓:“龙面形象马,故云马图,是龙马负图而出。”汉代流行的龙的画像,就是“马首蛇尾”。(《论衡·龙虚》)

   “龙马”因之称逐步就成为神骏的象征。如谢朓《送远曲》诗曰:“方衢控龙马,平路骋朱轮。”进一步引申为刚猛谋国的象征。唐·李郢《上裴晋公诗》云:“四朝忧国鬓成丝,龙马精神海鹤姿。”刘勰《文心雕龙·正纬》篇则称为“马龙”:“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马龙”之称多矣,则马的神秘性被表现出来,而龙常常成为了“马”的修饰语。语调与言词中的主体是马。“马”因之成为中国文化中被赋形为龙身龙形之现实形象的代称,具有了独特的内涵。

     二、马与人:王者风流与英雄传奇的承载者

   周穆王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流天子,传说曾驾八骏龙驹周流天下,到了天山之天池,见到了瑶池阿母,并与西王母婉约绸缪,后不得不与西王母告别,王母唱《天上白云谣》相送,情意绵绵。因有龙马骏蹄,万里不为远,千难为限。后世艺术家笔下的《八骏图》多与之相关。《述异记》中记载:“东海岛龙川,穆天子养八骏处也。岛中有草,名龙刍,马食之,一日千里。古语曰:‘一株龙刍化为龙驹。’”则食“龙刍”,凡马亦可化为“龙驹”。然“龙刍”生在东海仙岛上,为穆天子养八骏之地,一如海市蜃楼,凡马何能到也。故人间龙驹难得。

古代征战中,马与战争之胜负有重要关系。夏商之际,马已显身战阵;商周之际,则已驾轅征战。骏駺駃騠,皆为骏马之名。马部的字很多,都与良马有关。有的则因从其形而造字,如“骓,马苍黑杂毛”;“骆,马白色黑尾也。”《说文》释“马,怒也。武也。”足见马之用于征战行武的意义。从很早的时代,王者如周武王,已是高头大马,奔驰于原野之上。战阵之中骑兵以轻灵快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决战平原,战车与步兵相结合,更加气势纵横。故战车也成为国力的象征,商周之际,已称大国为万乘之国,小邦为千乘之国。因为战车和骑兵,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春秋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仅大大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也从服饰文化上有移风易俗的作用。《诗经》中有很多描写英雄的诗都与马有关,如《采薇》篇的“四牡骙骙”以写骑兵之威仪;“我马玄黄”写士兵之思家。屈原《九歌》中的《国殇》篇以战马、战车写战争之酷烈,有句曰:“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显示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精神。汉代乐府民歌《战城南》写古战场的景象,也是以马为着眼点的:“水深激激,莆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就把战争的残酷和古战场的悲凉景色展现了出来。在三国故事里貂蝉是用来衬托吕布之英雄的,而赤兔马是用来写关羽之伟杰出的。关云长一部美髯,一口青龙偃月刀,加上一匹赤兔马,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真令古今多少英雄折腰。但若比之项羽,尚欠一点文采风流。项籍亦单名一个羽字,纵横于秦汉之间,破釜沉舟,大战巨鹿,挥师灭秦,政由羽出,领袖群伦,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威震四海,久经战阵,无人匹敌。司马迁传写其精神曰:“有美人名虞,有骏马名骓。”于四面楚歌,八面埋伏之时,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泣下数行。然后直夜溃围南出,一路冲杀,到了乌江边,乌江亭长劝他渡江,项王不仅不渡,而且以乌骓骏马相送:“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然后下马步行,短兵接战,自刎而死,何其壮哉!大丈夫死又何惜!不舍者美人与骏马!心中的那一份侠骨刚肠与柔情和诗意,更让人怀想千秋。乌骓骏马何幸!能逢此英雄!世间英雄爱马者多矣,能如此者,亦几希矣。

以上所论可以看出:周天子八骏若龙,秦始皇兵马大阵排到了地下,汉天子则不惜数十万人马,征战西北以求汗血宝马。因为马是纵横大漠,制胜敌顽的法宝;也是王者风流和英雄精神的象征。“天马来,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汉《天马歌》)汉天子的文采风流不也与天马相关吗?及至功显沙漠,燕然勒铭,雕塑勒石以传民族自豪之感,形其声威曰:“马踏飞燕。”

    三、咏马诗:唐诗精神与盛世图景

唐朝盛世,君臣爱马;英雄出猎,骏马成列;皇王厩中,名马成群;直逼始皇车骑雄,雕龙今传骏马名。且看唐太宗《咏饮马诗》: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太宗咏马,侍臣多有唱和。杨师道《咏饮马应招诗》曰:“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蹀躞依春涧,联翩度碧浔。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意长城阴。”李峤《咏马诗》曰“天马本东来,嘶惊御史骢。苍龙遥逐日,紫燕迥追风。明月来鞍上,浮云落盖中。得随穆天子,何假唐成公。”  

   由此可见一时风气。既有英雄君王的精神情怀,也有附骥之臣的盛世歌吟。至于文人墨客,诗赋争雄,各擅胜场,难于数计。如薛曜《舞马诗》曰:“星精龙种竞腾骧,双眼黄金紫艳光。一朝逢遇升平代,伏皂衔图事帝王。”喻凫《浴马诗》曰:“盘柳影边常闻禀,龙性固与白波便。”陈凝《咏马诗》曰:“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等等,无不为盛世荣光的写照。李白歌天马:“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珠,曾陪时龙蹑天衢, 羁金络月照皇都。”李白《天马歌》)盛唐的气象在李白的歌吟中呼之欲出。马成为唐代诗人画家着力歌咏描摹的对象,正所谓“韩干画笔传其姿,子美诗章显精神。龙腾四海巡九州,骏马西来定乾坤”。(骆锦芳《唐人咏马赞》)且看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稜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中展现了胡马的精神、气骨和才力。笔力雄健,寄托深远。“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骏马与文学艺术的关联如此之紧密,首推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为魏武帝曹操后世孙曹霸(唐朝著名画家)画马之作的“文采风流”的颂歌。其中唱到“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杜甫以浓墨重彩赞美曹霸画马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盛唐时代的风习。马因此称为盛世气象与风光的象征。唐人喜作“八骏图”,这一传统到了明清时代更盛,现代艺术大师徐悲鸿也以画马而出名。

    四、千里马:人才的象征与士人的悲歌
    唐代韩愈的《杂说》则借马说人才之兴废,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人才不为世用发不平之论。伯乐相马,九方皋相马就成为中国文学的著名典故。李贺的《马诗》:“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韩琮《咏马诗》曰:“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都借马为喻,别有寄托,以至有“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的怅恨。“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史记·平淮书》)史迁之意,龙令人遐想,但不可捉摸。马有龙形,或称龙子,或谓龙孙,或曰龙种,又曰龙驹。中国文化因之与龙结下不解之缘。龙不可遇,龙马长存。然而,文人总有“千里空收骏骨”慨叹。看来,还得加一句:“人用莫如才”。什么才?有德、有能、有担当、能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人才。
    五、赛马与赌马:游戏中智慧的较量
   中国古代的游戏中,早就有“打马之戏”,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就写过一篇精彩的《打马赋》,虽为游戏之作,亦寄托“满眼骅驹及騄耳,时危安得真致此?”之意。以表达对局势变化的深切关怀和爱国之情。引用大量与马和博戏有关的典故,寓奋军中原、破敌兴邦的期望,与其“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精神相得益彰。
   至于赌马赛马,中国古已成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就记载春秋时期的赛马故事,并展现出中国古代军事家的军事智慧:“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最后以主动丢一场而胜两场,靠智慧取得胜利。韩愈《入关咏马》诗:“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就用此“上驷”之典。
   龙马奔腾的时代随机器时代的到来而远去;马崇拜的时代也随着科学技术的昌明而黯然。我们再也不能像屈大夫梦想驾八龙之蜿蜿而畅游九天、上下求索,更没有机会体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壮阔人生;或者过上“系马高楼垂柳边”、“浅草才能没马蹄”、“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诗化生活;也难有“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或“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以及“大丈夫当马革裹尸”、“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豪迈体验;但我们还是常常祝愿朋友“马到功成”;祝福你有“天马行空”的潇洒与自在;祝福你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祝福祖国有“万马奔腾”的气势。
   当马退出人生之奔兢与战争的血腥之时,当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儿声成为风景被怀想与欣赏之时,当盛世的马蹄声不再惊破人们的美梦的时候,因作《马说》以祝中华之腾飞。
                                           
 

                                                                                                              2009528于翠西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