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一生 (2)

标签:
旅游 |
分类: 英国万花筒 |
翌年五月,苏珊娜·莎士比亚诞生。又过了一年零八个月,二月的一天,双胞胎哈尼特和朱迪丝来到人间。当时,威廉还不满21岁。莎士比亚在1585-1592年间的动向令后人猜疑纷纷,他一生的这段时期被称为“行踪不明的年代”。至于他在这一期间干过些什么,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可能当过一段老师,也可能从事过法律行当,因为他有几部剧作展示了详
尽的实用法律知识。也有可能其中还有一段时间他告别斯特拉福德,加入到一个受庇护的剧团。剧团可能就是莱斯特伯爵剧团,后更名为斯特雷恩吉勋爵剧团。他突然离家出走的原因也不得而知。尽管如此,人们普遍流传的说法是,莎士比亚和其他几个人在地方治安官托马斯·露西爵士(Sir
Thomas
Lucy)所属查莱克特庄园的土地上猎鹿,结果被发现。于是,他不得不逃往伦敦以避祸。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天方夜谭。不过,他对戏剧的最初贡献可能和他的剧院看马工作相关,此后不久他就投入到戏剧本身。多亏了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狂妄的评论我们才得知,到1592年,莎士比亚已经因戏剧表演和写作而小有名气了——这个对头在当时散布的一种出版物中用“暴发户式的乌鸦”来形容他。此时此刻,莎士比亚早已成为玫瑰剧院剧团的台柱,剧院当时位于伦敦南沃克,为菲利普·亨斯洛所拥有。1593年,他的劲敌克里斯托弗·马洛因为在客栈中与人口角被杀死,这为他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戏剧写作荡平了道路,也避免了不正当竞争。
莎士比亚早期的戏剧创作生涯曾一度因伦敦爆发的瘟疫而中断,因为政府要求所有剧院一律关闭。这个时候,他受到慷慨大方的南安普敦伯爵亨利·罗赛斯雷的庇护,创作了他的两首叙事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与《鲁克丽丝失贞记》。到1594年,他得以重返舞台,成为宫廷大臣剧团的一名成员,受宫廷大臣亨斯顿勋爵亨利·凯里的庇护——原庇护人斯特雷恩吉勋爵在前一年去世。这家剧团的演出地点为伦敦城城墙外的肖尔迪奇剧院。彼时,菲利普·亨斯洛的玫瑰剧院已更名为海军大臣剧院,成为他们的主要竞争者。理查德·伯比奇(James Burbage)是剧院所有人詹姆斯·伯比奇的儿子,也是莎士比亚在宫廷大臣剧团的搭档之一。16世纪末期,伦敦社会飞速发展,伯比奇付出了常人所无法达到的努力,不仅大大提升了戏剧这一行业的形象,也使戏剧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1597年詹姆斯去世后,剧院的租约出了些问题,于是他的另一个儿子卡斯伯特(Cuthbert)就让人把剧院拆了。新剧院的所在离玫瑰剧院不远,名字就是我们再为熟悉不过的环球剧院。这个剧院注定要永垂不朽,莎士比亚在他的《亨利五世》中称它为“木制的O”。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莎士比亚此后一生都在同一家剧团,不管剧团的名字如何因庇护人而发生变化。1603年是剧团最为鼎盛的时期,时名“国王剧团”。庇护人的历次变更除了使莎士比亚的影响力大增外,还使他进行大量的剧本创作,人气度和名誉双丰收。还叫宫廷大臣剧团时,剧团采取了极具创新色彩的经营方式,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六名(最高曾达到十二名)最主要的名角均持有相当的股份,可以从演出获得分红。他们的剧院越成功,他们获得的金钱就越多。因此,莎士比亚的财富开始积累。
俗云:“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个莎士比亚和他的父亲一样,对不动产投资情有独钟,只是区别在于他不仅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投资,也在伦敦投资,此外,凡有债务,他一概穷追猛讨。莎士比亚在伦敦发迹的同时,他的结发妻子安妮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依然生活在斯特拉福德。他每年都回家跟他们团聚,可能是前往牛津、留宿王冠客栈(The
Crown Inn)的途中。莎士比亚似乎与那儿的那一家人关系更好,客栈主人的妻子简·戴夫南特(Jane
Davenant)甚至被某些人认为是《十四行诗》中“黑夫人”的原型。其他的暗示还有简的儿子威廉,与莎士比亚的名字一样,被怀疑为她与莎士比亚所生。不管真实情况如何,1596年对莎士比亚而言是一个悲恸之年。这年八月,他唯一的儿子哈姆尼特被无情的瘟疫夺走了生命,年仅11岁。莎士比亚内心的巨大伤痛在《约翰王》中可见一斑,但他的声誉持续上升。几个月后,他代表父亲向皇家宗谱纹章院(College
of
Arms)申请一枚盾形纹章。其实,他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在世时曾做出过申请,但遭到了拒绝。申请是否成功对威廉而言同样重要。事实证明,他的确很成功,被授予一枚刻有“Non
Sanz
Droict”(意为“并非毫无权利”)的盾形纹章。这并非我们所见能表明莎士比亚彼时社会地位的唯一证据。第二年,即1597年,他买下斯特拉福德的新坊(New
Place),把它用作自己的主要住所。这座漂亮的木构架三层建筑按规模排在斯特拉福德为第二,最初由富庶的克洛普顿(Clopton)家族兴建。房子拥有五面山形墙、别致的花园、果园和田地,一直向埃文河延伸而去。
新坊位于礼拜堂街同业公会礼拜堂的对面,正好在镇子中间。看到这儿,各位肯定明白,威廉·莎士比亚此时乃富有之人是也。1611年,莎士比亚决定隐退,其后一直居住在这个舒适安逸、名望颇高的地方。
世纪初的六个年头里,莎士比亚的创作力达到了顶峰。他创作了众多戏剧,尤其是那些伟大的悲剧作品,如《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表达了他内心较为阴暗的一面。1607年,在他的家乡斯特拉福德,其长女苏珊娜嫁给了约翰·霍尔博士,一名执业医生,上过剑桥和蒙彼利埃(Montpelier),资质颇佳。他们的家位于霍尔的克罗夫特,圣三一教堂近在咫尺。次年二月,两人生了一个女儿,起名为伊丽莎白,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同时,莎士比亚家族在镇上日渐发达。时光如白马过隙般悄悄溜走,1609年《十四行诗》出版后,莎士比亚有了更多的时间在斯特拉福德含饴弄孙。他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亨利八世》被认为是他与约翰·弗莱彻(John Fletcher)共同合作写成,地点可能就是他的家乡。1613年环球剧院演出这场戏剧时因发生火灾被毁,后经重建,过了一年再次开张。
远离了伦敦的浮华与喧嚣,莎士比亚的隐退生活定当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然而,他的小女儿朱迪丝与一个名为托马斯·奎尼(Thomas
Quiney)的家伙的关系使平静的湖面生出片片涟漪。托马斯是斯特拉福德的一个酒商,比朱迪丝小四岁,朱迪丝当时已年过三十。尽管奎尼家在地方上也算名门望族,但这个托马斯却好像根本没有继承到家族的优点。与朱迪丝订婚后,他还和一名叫玛格丽特·惠勒的女子发生了性关系,并导致这名女子怀了孕。1616年2月,他与朱迪丝结婚,惠勒却因分娩困难死去,腹中的胎儿也未能保住。这还不算,托马斯似乎极具个性,对四旬斋期间举行的婚礼办理婚姻特别许可证一事毫不挂心。结果,他被逐出教会,并被教会法庭判定通奸。这个女婿的不耻行为使莎士比亚深感忧虑,他想到了自己的财产(他的弟弟在他之前已经去世)。为了防止托马斯受益,他修改了遗嘱。这份原本立于1616年1月的遗嘱,在1616年3月25日——他去世前一个月进行了修改。主受益人为苏珊娜,她不仅继承了新坊,也得到了莎士比亚的其他财产和大部分财物。毕竟,她生下的女儿是莎士比亚唯一的外孙女。他的妻子得到的是他的“次好的床”,这也让后人产生了诸多猜想。这张床可能是他们二人一起睡过的床,因为家里最好的床是留给客人的。他留给朱迪丝的仅为150英镑,但声明如果她能够生育一儿半女,而
且三年内不发生婚变,托马斯·奎尼也会得到150英镑,前提是他要用等值的土地与她交换。从遗嘱的语气看,莎士比亚对这个女婿颇为不齿。他已经毅然决然地决定,他死后这个女婿不应因与朱迪丝的婚姻获得任何利益。1670年,莎士比亚的外孙女伊丽莎白·巴纳德夫人去世,莎士比亚家族的嫡系至此结束。
描述莎翁具体死亡情形的传闻可能不足为信。然而,有一个说法流传甚广,因为它把莎士比亚描述为一个喜欢结交朋友、极具人情味的人。据说,他与迈克尔·德雷顿和本·琼森等一些老友和同行一起饮酒作乐,完事之后不幸罹患热病,正是这场热病使他辞世而去。没人知道他的真实死因,但史料记载他于1616年4月25日入葬。据此,人们推断他死于4月23日,也就是他的生日那天。
莎翁的坟墓位于圣三一教堂内,记事簿上的记录就放在坟墓边,向世人昭示着这位伟大的人物。本·琼森笔下的“埃文河畔俏天鹅”(Sweet Swan of Avon)就这样静静地长眠在这条川流不息的小河边,守望着他深深眷恋的家乡这片土地。
伊丽莎白·亨特(Elizabeth Hunter),1999年9月
参考书目:
Shakespeare The Evidence - Ian Wilson, ISBN
0-7472-0582-5
Shakespeare Court, Crowd and Playhouse - Francois Laroque,
ISBN 0-500 300 356
The Life of Shakespeare - S Schoenbaum, ISBN
0-521-31841-6
Shakespeare His world and His Work - M M Reese, ISBN 0-7131
625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