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志文章推荐 |
专家访谈:“我们对男孩女孩都宠得太厉害”
养男孩和养女孩真的需要有很大差别吗?宠养或棒养到底该不该?今天,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带着这些问题,《现代家庭·生活》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所所长杨雄教授。
《现代家庭·生活》问:如今社会流行“女孩宠养、男孩棒养”,这主要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
杨雄:
很多父母对女儿宠爱,如果是儿子则要求严厉,他们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宠养女儿,是希望从小培养她的眼光和气质,希望她在成长过程中多一点富贵气、大家子气,少一点俗气、小家子气。这样的女孩,无论是在学业、事业,还是在择偶上,眼界都较高,而不是得过且过、“拣到篮里都是菜”。
棒养男孩,并不意味着真的打孩子,而是本着对他严格要求的态度,让他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阳刚之气,将来能成长为“抗压型”的男子汉。从之前的“吃苦夏令营”到现在流行的“西点男孩教育”,都是因为父母发现,现在的男孩子太弱了,太经受不起挫折了,所以才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帮助孩子成才。毕竟,我们这个社会对男性的要求相对较高,他们所背负的压力也相对较大。
《现代家庭·生活》问:您是如何看待“女孩宠养、男孩棒养”的?
杨雄:
首先必须承认,这个议题很有意思,但是它却经不起仔细推敲。首先棒养要有一个度,否则就成体罚了,“宠养”就更值得商榷。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强调男女平等的社会,今天的女孩子,明天要进入职场走上社会,倘若从小就被家人娇宠成了“公主”,她将如何与同事、上下级相处?成为人母人妻之后,她又如何相夫教子,承当起女性应该担负起责任?可能有的人会说,现在家务都社会化了,相夫教子已经落伍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千百年来一直如此。再想想我们的母亲和祖母辈,她们身上具备的传统女性坚韧的优良品德,在“宠养”的女孩身上很难看到,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现代家庭·生活》问: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男孩子容易学坏,所以要对他们严加管教?
杨雄:
怎样才能算“坏”孩子?可能那些特殊家庭,如父母离异,孩子染上不良习气、走上歪路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即便在逃课这样的问题上,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许他并是不爱学习,而是因为他讨厌应试教育,或者就是因为偏科,不喜欢这门课。所以,父母不能一看到孩子不符合自己的规范了,就立即给他扣上一顶帽子,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顿责骂,甚至在“棒打男孩”的名义下举起拳头来。
我们现在的男孩都太“乖”了,太安静了,不够调皮。其实有时候孩子调皮一点是好事,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只不过这种天性被大人们强加给他们的重重压力给束缚住了。
《现代家庭·生活》问:现在有多少父母在实施“女孩宠养、男孩棒养”?
杨雄:
如今的年轻父母在育儿方面都有一套,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已经很少,即便在一气之下打了孩子,事后想想都会觉得后悔,会诚心诚意地向孩子道歉。
别说是宠女儿了,连儿子也一样娇宠得厉害,有应必求,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尤其是在一些隔代抚养的情况下,祖父辈对孙辈更为娇宠。这样做,对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其实颇为不利。
《现代家庭·生活》问:在教育男孩、女孩时,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更为适合?
杨雄:
在如今的独生子女背景下,城市的孩子应该适合“双性化”教育——教育男孩的时候,我们除了培养他勇敢、坚强的本身性格的同时,也要教会他柔和一点;教育女孩的时候,我们除了强调要温柔、善良,也要教给她一些男子性格里拥有的东西,让她变得硬朗一点,向中性靠拢。但是,总的来说,男女的性别差别还是存在的,我们不应该抹杀这种性别差异。
此外,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上,适宜建立一种“威权模式”:亲子关系上,父母和孩子是朋友,但在原则性问题上,父母拥有一定的权威。事实上,现在中国城市里很多家庭教育已经呈现出这种模式,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养子女防老的观念慢慢淡化,父母辈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将来有养老金提供经济保障。孩子之于父母,情感上的意义远远大于经济上的,所以亲子关系变得更为平等,更加看重感情上的维持和交流。
《现代家庭·生活》问:您觉得现在孩子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杨雄:
到底是宠养还是棒养,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现在的年轻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上最容易同时陷入两大误区:一是教育过度,二是教育不足。所谓教育过度是知识的教育过度,家长总想着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拼命地给孩子塞各种知识,造成了孩子小小年纪,却要背负太多沉重负担,严重的甚至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伤;而教育不足则是做人道理的教育不足,如说未能教孩子学会分享意识、和他人合作的精神,造成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互相协作。所以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强调“养成教育”——养成好的习惯,好的个性。毕竟,眼光大于知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