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中的财商:婚姻家庭平衡表/彩礼与嫁妆

(2023-11-10 16:41:20)
标签:

婚姻家庭平衡表

甜言蜜语

装聋作哑

家庭生活的基石

彩礼与嫁妆

分类: 生活中的财商(专集)

十七、婚姻家庭平衡表

会计学中的平衡公式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实,婚姻家庭中也不例外。在西方国家,实业界的百万富翁,多数有一个稳固的婚姻,其稳固的原因,据研究发现在于他们经常看资金平衡表,这种平衡的原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到了婚姻生活当中。

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又具体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其实,身体就是我们婚姻家庭的“固定资产”,她是有形的、具有有限的经济寿命、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这完全符合固定资产的本质涵义。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应该使其保值增值,珍惜自己的身体,迈开自己的双脚,挥动自己的双臂,强身健体,点燃激情,以提升自己“固定资产”的现值。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体贴、照顾、关怀、理解、包容;交流沟通中的甜言蜜语、装聋作哑;行为细节上的接吻、拥抱、眼神、鲜花、浪漫、留言、挥手、散步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家庭生活的流动资产,因为他们存续时间不长,是零星的、流动的、小金额的,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且发生的笔数多,发生的频率高。经过古今中外成千上万人的实践证明,要把这一“流动资产”做大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细心耐心、精心呵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的知识属于“无形资产”,这同样符合无形资产的特征:没有实物形态、能在较长时期获得不确定的经济效益、持有目的是为使用而非销售、有偿取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知识的获取途径包括看书学习、深造进修和经验积累。将学习进行到底,这既是我们每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石,更是家庭生活的基石。

会计学意义上的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负债有流动负债也有长期负债。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负债是由过去的学习、生活、工作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意味着未来物质与精神的付出。1620年的9月,一批英国清教徒为了逃避英国的宗教迫害,乘坐“五月花号”商船离开荷兰投奔美洲新大陆,在到达美洲大陆后饥寒交迫、疲惫不堪、贫病交加,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种植、捕鱼、狩猎,获得丰收的移民盖起了温暖的房屋,并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和平友好相处。为了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清教徒总督宣布了一个感谢上帝的日子,并邀请印第安人一同欢庆节日。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宣布当年的11月26日为第一个全国性感恩节,从此延续至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这个时代给予你的一切,感谢你的父母、丈夫、妻子、子女、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感谢你的对手和敌人,是他们赋予你现有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旅,遇见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我们要珍惜每一个人、每一个环境、每一个机遇。退一步海阔天空,你会感到无比幸福。

会计学意义上的实收资本 是指投资者作为资本投入到企业中的各种资产的价值。在一般情况下无需偿还,可以长期周转使用。婚姻家庭中两人的共同兴趣爱好、性格的互补、三年或三天的恋爱等等形成一定的情感基础,是婚姻开始营运的第一笔资金,也是启动资金,是一种原始权益,恋爱的情感可能在孩子到来之前用完,但也不是绝对的,善于经营的人到时会略有节余,管理能力差的人则可能提起用光。夫妻之间的理解、信任、恩爱、默契、爱情转化为亲情的浓度是家庭经营中的新增权益,增强了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据会计学平衡原理:

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负债+原始权益+新增权益

我们可以把婚姻家庭的平衡公式概括如下:

健康身体+精心呵护+知识积累=感恩之心+爱情纯度+亲情浓度

十八、彩礼与嫁妆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也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1、纳采。 "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派遣媒人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人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

2、问名。"六礼"中的第二礼。又曰:"问名: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礼记·方氏注》也说:"问名者,问女生之母氏也。"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

3、纳吉。"六礼"中的第三礼。纳吉是得吉卜而纳之。宗庙占卜,如得吉卜,遣使者向女家报告。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4、纳征。"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纳征"就是送聘财,就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彩礼"。这种婚姻形式直到中华民国都有延续。一般为结婚的时候男方给女方的钱或物。

5、请期。"六礼"中的第五礼。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6、亲迎。"六礼"中的第六礼。。俗称"迎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娘在家等候。"

西周确立了“六礼”的婚姻制度,是一个整体,六道程序相互衔接,相互作用,才保证了婚约的成就。在“六礼”的六道程序中,“纳采”,即男方通过中间人把愿与女方结婚的意愿告知对方,如果女方同意,男方就会派人交付采择礼品。再经过“纳征”环节,婚约才算是成立。在古代,婚约是缔结婚姻关系的必经程序,而彩礼给付则是婚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给付彩礼也是婚约成立的前提。 在古代的订婚仪式上,男方家庭会以订婚男子的名义送给女方一份由物品和金钱两部分构成的"彩礼",其中钱为财(聘金),物为礼(聘礼)。女方收受彩礼后,也会送男方一些物品,称作"回礼"。彩礼中的物一般都是价高但实用的物品,回礼一般为女性亲手制作的物品。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 彩礼最初的功能是崇尚礼仪, 以礼的形式来维持和规范婚姻秩序, 并非是以索取高额财物为目的。因为在传统社会了,没有规范的法律,只能靠礼仪、情理来约束。当然并不排除,在古代社会,通过彩礼与嫁妆,以财物和资金的方式来补贴双方家庭生活的作用。现代社会不一样了,各国都有了《宪法》与《婚姻法》,婚姻具有了法律的约束。同时,随着现代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年轻人相对也比较宽裕,对于从天而降的钱财,也不会太在意了。

但是,当下中国农村婚姻中, 彩礼的内涵、性质、功能都发生了异化, 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彩礼礼节性的范畴。随着高额彩礼婚姻的出现, 彩礼原始的约束功能和资助功能也消失殆尽, 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工具性和剥削性。彩礼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变, 它不再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财富资助与财富转移, 而变成了索取巨额财产的一种便捷手段,再也不带有一点人情味了。彩礼被扭曲为“卖女儿钱”或女儿“身价钱”,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 女儿在婆家的地位是极低的。高额彩礼成了女儿在婆家一辈子的“软肋”。

客观讲,作为由来已久的风俗,结婚给彩礼早就深入人心,只要婚姻双方家庭你情我愿,大家也无需干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原本只是作为婚约“媒介”、营造喜庆气氛的“彩礼”,竟演变成了人们展示经济实力、相互攀比炫耀的资本,且这种风气还越演越烈,甚至令不少人因此致贫,严重影响了社会良好和谐氛围。在当前,结婚收受彩礼甚至有了攀比的现象,哪家女儿出嫁收的彩礼高,反而觉得高贵,觉得更有面子,而且彩礼的数额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在提高,这种现象不仅极大地阻碍了婚姻自由,同时很容易造成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情形,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

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中,不仅有彩礼制度,也有嫁妆制度。嫁妆,亦称"陪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聘礼、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等陪嫁物品。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送的嫁妆也会不同。一般为结婚的时候娘家人给女方带丈夫家自用的小私房。古时殷实人家嫁女儿准备的嫁妆,小到马桶、床柜、妆匣,大到棺材都会准备好,让女儿哪怕不花夫家一分一毫也可以过很好,这样在夫家才有底气,不用看当家人的脸色。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 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女儿红是浙江省绍兴市的地方传统名酒,女儿红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当女儿下地的第一声啼哭,肯定会让每一个父亲心头一热,三亩田的糯谷就酿成三坛子女儿红,仔细装坛封口深埋在后院桂花树下,就像深深掩藏起来的父爱,没事的时候就到桂花树下踏几脚,踏几脚仿佛心里也踏实一些。浙江绍兴一带,这个习俗就这样长久沿袭着。待到女儿十八岁出嫁之时,用酒作为陪嫁的贺礼,恭送到夫家。按照绍兴老规矩,从坛中舀出的头三碗酒,要分别呈献给女儿婆家的公公、亲生父亲以及自己的丈夫,寓意祈盼人寿安康,家运昌盛。

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妆来补贴家用(小家庭),资助丈夫读书或经商,养育并传承给孩子,也有特别"贤惠的"还用自己的嫁妆给丈夫纳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送嫁妆的原因有二:一是 为了女儿过得更好些,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二是尽量给女儿争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妆多可以显示女方家有经济实力(尽管普通老百姓家庭是东拼西凑的)。所以经常看到古代女人非常重视自己带到男方家的嫁妆:如手镯、玉器等。

其实,婚姻本应是两个人结合、组建新家庭的过程,也是两个大家庭相互融合、组建社会脉络的过程,中间无需受到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婚姻中的两个人,地位是平等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彩礼与嫁妆,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婚姻承载了每个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金钱买不到感情,婚姻不能靠金钱来维持,幸福生活得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