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财商;家庭审计学/家庭内控学
(2023-10-09 23:10:45)
标签:
审计内控家庭评价风险 |
分类: 生活中的财商(专集) |
十五、家庭审计学
经常看到以下现象:一些家长给孩子一些日常零用钱,放学回家后,家长要一一审问,孩子要一五一十地交代钱的去向,以防止乱花钱。丈夫晚上回家,妻子要问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有甚者还要翻阅皮包和衣袋,以防“违法乱纪”活动。其实,监督是必要的,但应注意方法和策略。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1977年利马宣言中指出:“审计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整个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尽早地揭露背离公认标准、违背资源管理的合法性、效率、效果和经济原则的现象,以便在发现上述各种情况时,尽可能及早采取改正措施,使当事人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或采取措施防止重犯,至少也要使之今后难以再度发生。”
现代审计学已经从传统的账项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从查错防弊进化到防止风险上来。账项审计基于查处错误防范舞弊的审计目标,以账项为基础,对所有会计事项都进行审查的传统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是把审计风险评价作为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使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控制环境和控制风险的评价,“重要性水平”和“重大错报风险”是两个核心概念。
可是我们的中国家庭还是停留在检查错误、防止舞弊上,决不允许有半点差错,如果发现有一点一滴错误,就会使家庭闹的鸡犬不宁,空气紧张。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一点差错有何妨?只要不妨碍大局和不违背原则,只要不超出重要性水平,有差错也是可以原谅的。重要性水平是指错报漏报的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大多数也是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类型,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审计报告毕竟是少数。如果有差错但低于重要性水平,就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势必冤枉一个好人,失去幸福的家庭。对于审计发现的存在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错误、舞弊的背后必然隐藏内部控制的缺陷,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待改进,审计监督对事不对人,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完善制度,使以后不在重犯,从而化解风险。给丈夫、妻子和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备足各自的“小金库”,只要不超出你自己认可的重要性水平,都是明智的选择。
十六、家庭内控学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才逐步发展成近代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并逐步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内部控制的经典措施包括:重大事项的科学论证与集体决策;业务开展的授权批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关键岗位关键控制;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经济业务的预算与绩效管理;监督检查制度。
家庭内部控制的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九种类型:
1、夫妻“AA”制。夫妻双方的资金各自管理,收支各自独立。例如:丈夫的工资承担水费开支,妻子的工资承担电费开支。丈夫用自己的工资孝敬自己的父母,妻子也用自己的工资孝敬自己的父母。结婚生子后,丈夫负担育儿的奶粉开支,妻子承担育儿的衣服开支。该模式大概流行于“90后”家庭吧。
2、夫或妻的“独裁”制。家庭中任何一项开支行为,都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要么集中在妻子,要么集中在丈夫。授权审批、行动执行、收付开支、存钱取钱、登记账簿、监督检查、实物盘点等,都集中于一人。
3、夫妻“共和”制。家中大小事情,夫妻双方,共同协商,共同决定。两个人意见一致的事情,统一行动。如有一方有不同意见,行动暂缓执行。
4、夫妻“制衡”制。夫妻双方相互牵制,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一人管钱,另一人管账;一人审批,另一人执行;银行账号的密码设置,一人设置前四位,另一人设置后四位。以上做法,都是制衡制度的具体体现。
5、家庭“规范”制。生活严谨的家庭,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家庭收支的预算管理制度,日记账的虚实登记制度,现金与实物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总结评价制度,泾渭分明的奖惩制度。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具有会计职业背景的家庭中。
6、夫妻“无政府状态”制。这类家庭几乎没有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没有详细的预算计划,更没有授权审批、相互制衡、监督检查等规范的制度安排。花钱随心所欲,理财毫无计划。不到月底,钱花光了,夫妻二人各回各家,各吃自己父母的钱粮。下月初,工资发下来了,又团聚在自己的小窝窝里。俗称“月光族”或者“两栖动物”。这样的状态,与夫妻两人的天然性格具有必然联系,本应无可厚非。
7、丈母娘“董事长”妻子“总经理”负责制。这类家庭是典型的母系社会特点。预算计划的制定,银行的存钱取钱,家庭账簿的登记,实物的盘点,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女人管理一切,男人不用操心一切事物,只有具体执行。这种模式,大概流行于上海,所以上海的男人在享受幸福的同时,也显得格外年轻。
8、“啃老族”制。俗称6+1模式。即家中辈分最小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六个大人。从小开始,六个大人都是围着这一个小孩转,孩子需要什么,大家就决定买什么;孩子要吃什么饭店,大家一起去吃,无论是否喜欢。等这个孩子长大了,六个大人一起出钱供他读书、买房、买车等。
9、 “五五”制。夫妻双方约定:每人全年所有工资奖金的一半先分给对方,然后再实行“AA”制。例如:丈夫年收入100万元,妻子年收入10万元。丈夫先拿出50万分给妻子,妻子也先拿出5万元分给丈夫。这样一来,丈夫的总收入变成了55万元,妻子的总收入也变成了55万元,然后再各自“AA”制。这种做法,在中外混合家庭中流行。
10、“三七”制。夫妻双方约定:每人每月拿出自己所有工资奖金的70%,作为家庭公共需要的流动资金与储备资金,剩余的30%留作个人日常生活开支,作为备用金,夫妻各自都有一个自由的财务空间。
以上十种家庭内部控制模式,哪一种是好的制度呢?这就是一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评价问题。我们的理解是:答案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美丽的。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家庭的内部控制模式,都是与每个人的不同性格特点相联系,与不同家庭的互补性相联系。例如,如果夫妻二人都很强势都要管理,那么“制衡制”比较合适;如果一人特别喜欢管理,特别喜欢操心,而另一个不喜欢操心管理,那么“独裁制”就比较合适;如果两个人都不喜欢操心管理,那只能是“无政府状态制”。开展评价工作,不是为评价而评价,关键是通过评价,实现家庭管理目标。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全面性及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可指定审计委员会来承担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职责,并通过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独立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具体工作,董事会也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即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作。
家庭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工作,类似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评价,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发现风险与问题,及时纠正与调整。主要目的还在于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加强管理,提高全家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