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财商:、消费的误区/理财从小开始
(2023-02-22 20:49:22)
标签:
消费理财生活质量愚昧消费超前消费 |
分类: 生活中的财商(专集) |
三、消费的误区
一个家庭的消费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集体利益。但目前的中国家庭在消费问题上存在着种种误区,具体表现在:
愚昧消费
愚昧、落后、无知的消费习惯在许多家庭中普遍存在。有的人赌博、吸毒、酗酒;有的人算命占卜、修陵墓、造庙宇、看风水;有的人婚丧嫁娶大吃大喝、大操大办。有的人看到别人穿高档衣服、用高档商品、在高档酒店吃喝,为了面子自己也去仿照。殊不知,自己的高档却没有品位。这种愚昧消费既损害身体,又浪费钱财,还破坏社会风气,有损人的道德修养。可谓是劳民伤财。
超前消费
有些家庭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却常常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例如:有些人看到别人的小孩出国读书,也把自己的小孩送出国读书;有的人看到别人买了200多平方米的房子,自己也拼命买了一套别墅;看到有人出国旅游,自己也到亚、非、拉周游世界。凡此种种导致家庭财政紧张、债台高筑、赤字高悬。等到出现意外、生病等大事、急事时却只好望洋兴叹、一筹莫展。
无序消费
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波逐流的盲目无序消费,在消费上无系统规划。说买就买,想花就花,厚此薄彼,轻重颠倒的现象普遍存在。街上丝绸削价,你会不假思索地买回两块,回到家才发现不适合自己,只好塞进衣柜;邻居家买钢琴,你也凑热闹去买,殊不知你的儿子对钢琴毫无兴趣。有的家庭平时节衣缩食,到了过节就大手大脚,认为不消费等于没过节;有的家庭把子女当小皇帝来供养,自己省吃俭用,对长辈也十分苛刻,尽量少花钱或不花钱;有的家庭只注重物质消费,对精神消费却一毛不拔。如此等等,消费的无序盲目实际上是对家庭财产不负责任的践踏。
抑制消费
大多数家庭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消费,但也有一些家庭认为财富有限,消费就是浪费,积蓄越多越好,现时消费越省越好。拒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1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存款总额已突破7万亿元,这个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居民消费的实际增长速度。抑制消费让大多数家庭过着清苦的生活,对他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以上消费的误区,从会计的角度看,这些费用支出并没有形成产品成本,但却出现了废品损失,这加大了人生的单位成本量,理应弃之。
四、理财从小开始
现代社会,理财手段不断翻新,身为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理财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和价值取向。
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首先要将“欲望”和“需求”分开,不懂这一点,就永远不会懂得“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区别。家长可以列一张“想要——需要”表,向您的孩子明确指出“欲望”与“需求”之间的区别。可以先让孩子列出一些拥有的东西,再从中指出哪些是必需的。
向孩子解释节约和浪费不仅是一个金钱上的问题,还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资源问题。比如生活中用电、用水的节约,既可以少花钱,更可以节省国家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水资源日见匮乏、能源逐渐短缺的情况下,更有意义。
告诉孩子如何谋生,要使他们理解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想花钱,先要挣钱。不妨可以让孩子有偿做一些家务劳动。如果孩子通过家务劳动而获得零花钱,钱就成了孩子了解劳动与收入之间关系的一个有力工具。但有偿家务劳动应有一个合理的“度”,不可过分。
西方国家一般十分重视对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富翁小洛克菲勒就深知个中滋味。他在孩子们7岁之后,每人每周发给3角钱的津贴,同时发给他们一个小红账本,要求他们记载每一分钱的用途,每周末要孩子们交上自己的账本,以审查开支的合理性。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所忽视的内容,也是我们的孩子所缺乏的品质和素质。通过记账,可以培养孩子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财务预测与决策的初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