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财商;财富的认知
(2022-05-27 09:22:59)
标签:
巴菲特聚财有道财富激情与理性知识与创新 |
分类: 生活中的财商(专集) |
三、财富的认知
财富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商人摆弄着手机说,财富就是赚来的金钱;学者推了推眼镜说,财富就是创造的知识;哲人拍了拍地球仪说,财富就是拥有的智慧;捐助者抚慰着心灵说,财富就是爱心奉献……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认知,得出了不同的答案。
财富的认知就是人们对财富价值的理解与认识,即财富观。财富观亦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的身世,源自于“贝”,财字从“贝”,“贝”也就是钱的原始形态,因此财富最早的理解就是金钱的积累。其实,将财富与金钱划等号,只是货币高度发达时代的产物。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初期,作为财富最主要形态还是实物。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社会生产的复杂化,货币关系成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之后,财富的货币积累风潮才开始流行的。继而,财富的积累带来了资本的膨胀,直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财富的认知,千差万别。20世纪50年代,财富是激情,站起来的中华儿女,豪情澎湃,高歌猛进,金钱是一种多余的羁绊。60-70年代,财富是斗争,斗出一片火红的天,斗出一片火红的地,金钱是一种锻炼觉悟的试金石。80-90年代,财富是变革,激情与理性,开放与保守,知识与创新,金钱挤进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1世纪的今天,财富是选择。因为选择,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因为选择,你可以想要你自己的生活;因为选择,你可以拥有更多快乐和自由;因为选择,社会更加丰富多彩,金钱的表现也就五彩缤纷。洛克菲勒说:“财富指的是你生活品质的程度,而非你赚钱的多寡,要体会富有的滋味,并不需要靠上亿的资产,而是去过你真正想过的生活。爱,自由,喜悦,祥和。”
会计学中有一个公式:收入—支出=余额。我们借用这个公式的三个要素来解析一下财富:一是收入。有的人对财富的理解是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待。男人一年赚钱的多少,是男人自己理解的所谓“财富”,赚钱越多,意味着自己的财富就越多,至于花出去多少、结余多少,并不是男人对财富的理解。二是支出。有的人对财富的理解是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待。女人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这是女人自己理解的所谓“财富”,花钱越多,买的东西越多,意味着自己的财富就越多,没有花出去的钱都不是财富。至于收入多少、结余多少,并不是女人对财富的理解。三是余额,有的人对财富的理解是从余额的角度来看待。老年人特别注重余额的积累,余额越多,意味着自己的财富就越多,至于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并不是老年人对财富的理解。所以,省吃俭用,多积累银行存款,是中国老年人的普遍现象。
对于财富的认知,我们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财富的本源,二是聚财有道,三是散财有方。
财富的本源,简单理解就是:财富是一个社会所拥有的全部物质资料。财富包括:自然财富、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圣经》告诉我们,上帝造大地,处处都美丽;上帝造万物,样样都有用;上帝造人,使命各异。财富的本源是世界的,也是为大家服务的。财富是上帝的赏赐,所以每一个人都要以感恩的心去领受。
聚财有道。聚财千万条,勤奋第一条。唯有勤奋努力,才是聚财的正道。无论做什么工作,手勤腿勤脑子勤,才是致富的根本。懒惰的人,是无法聚财的。勤奋努力,财富必增;不劳而获,骗钱欺诈,必有报应。生财有道,诚信为本,讲信誉,守承诺,不违约,不欺诈。智慧筹划,丰衣足食。常言道: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必受穷。可见,积极筹划,科学规划,是聚财的重要手段。总之,生财有道,这个“道”,就是规律,生财的规律就是勤奋、诚信与筹划。认知规律,遵循规律,践行规律,方能聚财。
散财有方。散财不仅仅是把财富用在自己和家庭的衣食住行上,更要把财富用于为社会服务上。资助困难人群,向灾区捐款,为国纳税等等都是散财的表现。拥有财富的人,有回馈社会的义务与责任。
会计学中的边际贡献原理告诉我们: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就越快乐。一旦人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那末,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快乐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别意义。即,财富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后,金钱就无法换算成幸福和快乐了。生活中,少数人忙于敛财,而不承担社会责任。也有个别人,损人利己,为富不仁。这些行为,不仅扭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污染了社会风气。正确的财富观应该是:不崇富:财富本身没好坏,我们不能藐视财富,也不能贪婪财富。财富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劳动创造财富。不炫富:生活奢华,比阔斗富,骄奢淫逸,这些炫富行为与财富的本质背道而驰。勤俭节约,奉献社会,才是人间正道。不仇富:凭借自己的劳动、才智和能力,正当地获得财富,理性地使用财富,是阳光的和值得尊重的。不要与他人盲目攀比财富,更不要仇恨他人的财富。不藏富:把自己积累的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尽心回报社会,奉献爱心,才值得提倡。
中国人有一句很普通又经典的话: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在亲人的欢笑声中诞生,又在亲人的悲伤中离去。我们光溜溜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一切人的归宿都是一样的,我们带不走人世间的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