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静叶清·叙事 |
全 慧 文 稷
三国吴、晋之际,佛教传入福建。寺院的创立,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当时福建有绍因寺、延福寺、林泉院等5座寺院。尼众的寺院始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位于闽县(属今福州)的法林尼寺是福建第一所尼众道场,“闽中尼寺自此始”[1]。南朝陈太建二年(570),怀安(属今福州)又增建一所景星尼院。据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在今福州地区范围内(还包括古田、宁德、霞浦等处)一共有尼院93所。其中建于唐代的4所,它们是位于长乐的金砂尼院与禅林尼院,分别建于唐咸通五年(864)与八年(867);位于连江的兴善尼院建于唐乾符五年(878);位于永福(今永泰县)的报恩尼院建于唐光化元年(898)。建于五代的有12所,建于宋代的有39所。虽然这还只是不完全统计,但可以反映出始于南朝梁陈时的福建女众寺院经过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而趋于兴盛。
从五代起,福建的比丘尼还募缘建寺。如长乐的栖林尼院,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系“陈由舍宅,尼善缘创”[2]。永寿尼院,建于宋开宝三年(970),是“黄韶舍地,尼守缘创”[3]。文殊尼院,建于宋太平兴国元年(977),为“尼行证募创”[4]。之后,还开坛传戒。如怀安的景星尼院,宋元丰二年(1079),由比丘尼在淳禅师重建,“仍立戒坛,建炎四年(1130)新尼受戒至三百九十八人。”[5]
宋代,福建还出现了妙总、妙道、文照、觉庵等著名比丘尼。
妙总,祖籍福建晋江,为丞相苏颂之孙女,“年三十许,厌世浮休,脱去缘饰,咨参诸老”[6],受到临济宗高僧大慧宗杲禅师的印可,赐法名“无着”。于是声闻四方,后示寂于平江府资寿庵。妙道,福建南平人,为尚书黄裳之女。其父好道家之术,但她独信佛法。曾亲近大慧宗杲禅师,得悟本源。后出家,居温州净居寺,清侣四至,名震一方。宋乾道年间(1165—1173),朝廷赐予紫衣、师号。文照,福建泉州人。出家后,得法于甘露宣禅师,后驻锡于平江府妙湛寺。觉庵,福建建宁人,为游察院侄女,“志不出适,留心祖道”[7],后参圆悟禅师而有悟。
元、明、清以来,福建尼众寺院呈衰微之势。
应该说,福建历史上以寺院多、高僧大德辈出著称,与之相比,尼众丛林与尼众大德则相形显少。再加上近代福建女性又多带发修行者,以至太虚大师到泉州看到这种现象后,曾感慨地赋诗:“不存尼相馀三众,难得僧林具四缘。”并加注释说:“福建无尼。”[8]其实这是片面的看法。在近代直至当代,随着尼众丛林与尼众大德的崛起,已成为福建佛教的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福州金鸡山地藏寺,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现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又是福建省有名的尼众丛林和净土道场。但在清末民初,寺却沦为置柩之所。1930年,比丘尼德钦法师率众从福州东郊双溪庵前来接管,随后着手清理、重修,才使寺貌焕然一新。后与比丘尼明旭法师共理寺务,奠定了今日尼众丛林的格局。
明旭法师(1881—1969),女,俗名蒋树英,福州人,为明旸法师之母,曾任福州女子刺绣工厂厂长。早年即信仰佛教,中年参加福州功德林女社,任理事与监事之职,擅梵呗赞诵,深得同仁敬重。1937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礼圆瑛法师为师,在福州鼓山喝水岩落发,法名日生。旋受具足戒,为圆瑛法师法嗣。后曾住持福州金鸡山地藏寺。1969年3月1日圆寂于上海。
德钦法师(1894—1985),女,俗名黄砚萱,福州人。18岁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礼福州东郊双溪庵果因法师出家。1930年在鼓山涌泉寺虚云和尚座下受具足戒。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德钦法师坚持民族气节,率众往福清灵石寺开荒自给。1944年回地藏寺创建火化窑,为福州第一个火化场所。1948年建成骨灰寄存塔,并修建念佛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钦法师先后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州金鸡山地藏寺住持、福州佛教安养院院长、福建省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和福建省妇联执委等职。
1985年5月4日,91岁高龄的德钦老法师圆寂。从1989年起由传常法师继席,在她苦心擘划与海内外善信的资助下,“重修殿堂,卑者崇之,隘者廓之,并辟净寮,俨同再造。轮奂爽垲,与诸大丛林相颉颃焉。”[9]作为尼众丛林,福州金鸡山地藏寺还以道风严谨驰名于世。1998年3月24日,该寺隆重举行如妙法师晋院升座庆典。
曾被誉为“江南第一女众丛林”的福州象峰崇福寺,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迭经兴废。至1957年,福州市佛教协会在寺中创设佛教安养院,安置老弱贫病的佛教徒数十人。德钦法师兼任院长。“文革”中寺被有关单位占用,1978年落实宗教政策后才得以恢复,并成为尼众道场,由传常法师着手修建。至1983年,重修各殿堂与重塑佛像的工程始告竣。是年春,福建佛学院女众部亦设于寺中。因此,该寺又成为培养佛教界女众优秀人才的摇篮。1989年11月2日,该寺隆重举行传常法师荣膺方丈的晋院升座典礼。
传常法师,字明参,俗名林芝英,女,1921年10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霞浦县吕峡村。1935年肄业于霞浦培德女校初中班,后为教员。1939年在霞浦大京白鹤堂出家。1950年移锡城关柏翠庵,积极发动佛教界同仁参加劳动生产和举办佛教书报社。1955年起先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和政协常委。1957年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后学戒于福州金鸡山地藏寺,协助德钦法师在象峰崇福寺筹办福州佛教安养院。1958年起在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会筹备组工作。1962年,该会正式成立,任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之职,同时当选为福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60年起任福州市第四、第五届人大代表。1980年省、市佛教协会恢复开展工作后,传常法师任副会长之职。1983年起当选为福州市第八、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她积极协助政府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尤其为福州罗山法海寺、金鸡山地藏寺、象峰崇福寺的修建呕心沥血。传常法师重视佛教人才的培养。198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办福建佛学院,任副院长之职至今。1992年起当选为省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因热心扶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1996年1月被授予“八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传常法师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顾问、福建佛学院副院长、福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福州象峰崇福寺方丈。
福州象峰崇福寺现有女众200多人,在传常法师住持下,全寺上下依六和敬,共住同修,水乳相融,行解并重。每逢月半(白月初八、十五日,黑月廿三日、廿九日或三十日)布萨诵戒,如法忏悔。每年结夏安居,与外来安居者聚集一堂,互相切磋,精进用功办道。整肃的道风、良好的环境、如法如律的修持,使崇福寺饮誉海内外,成为四方尼众所向往的修学胜地。
我们知道,福建是中国佛教之重镇,僧尼及寺院庵堂是全国汉族地区最多的。由于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宝岛隔海相望,与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关系也十分密切。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对外联谊活动日益频繁,从而也促使寺院之硬件和软件建设日臻完善。
目前,福建女众寺院颇多,具有丛林规模的也为数不少,其中著名的还有:厦门的紫竹林寺、万石莲寺,福清的灵石寺,福安的观宗庵、甘棠种德寺,仙游的广化堂,晋江的龙泉寺等。这些丛林均设有执事,制度完善,管理有序,大部分还兼办学。尼众们如法修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布萨诵戒、结夏安居、念佛静坐,其规范、威仪、学修统一之特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与赞叹。当代福建尼众大德除以上已作介绍外,还有福安观宗庵的性藏法师,一生注重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1982年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金鸡山地藏寺的宝来法师、莆田宝树庵的贤达法师、仙游瑞香堂的如达法师、晋江柔潮庵的知性法师以及刚圆寂不久的福鼎寄禅寺的悟贤法师等。
今日的僧教育,就是明日佛教的生命线。福建省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在寺院刚恢复的同时,就致力于办学,着眼于人才的培养。1982年省女众佛学培训班成立。1983年,福建佛学院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创办,其女众部即设在崇福寺,成为拨乱反正以来全国最早兴办的一所佛教尼众学府。继而,1985年闽南佛学院复办时,也增设了闽院女众部。此后在这两所学院的影响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海内外大德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地之女众佛学苑、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先后有:泉州佛学苑、兴化佛学班、莆田普陀庵佛学班、福安观宗庵佛学苑、种德寺佛学培训班、福鼎尼众佛学培训班、仙游菩提学苑、枫林寺律学班等,培养了一大批女众优秀人才。
作为尼众佛学院校,其教育宗旨十分明确,即培养爱国爱教、学修并重、具足正信,具有较高佛教学识,能从事佛学教学与研究,会管理寺院,能切实住持佛法及服务社会的人才。
课程设置均以经律论所诠之戒定慧为中心,贯彻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原则。同时,辅开语文、史哲、政策、书法、医学等世学课程。
不过,因为人缘、地缘等诸条件的差异,各学校亦各具特色。比如闽南佛学院因处于厦门特区,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且与厦门大学相毗邻,经常开展学术交流,因此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学术氛围浓厚。多年来,还有一些僧尼在厦大深造。泉州佛学苑,在学识渊博的陈珍珍女校长领导下,学生注重广学多闻,除了修好佛学课程外,还增设医学针灸课等。
较具规模的福建佛学院与闽南佛学院广大僧尼,除了上课共修外,还积极地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员外出参访名山古刹与高僧大德;参观革命历史、民族英雄纪念馆;参加省宗教事务局举办的各种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法展览等活动丰富了学员的生活,扩大了知识面。
培植僧才,不单是知识的传授,作为出家佛子、人天师表,道德行持更为重要。而戒律是生活行持的准则,持戒与否关系到个人修持成败,甚至佛教的兴衰。因为整个佛法集中体现戒、定、慧三无漏学,而戒是了脱生死、趋向菩提的根本,也是僧团的防腐剂,僧团必须有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所以,佛教之戒律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若能人人受持五戒,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基于这样高度的认识,1992年,福州象峰崇福寺住持传常法师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该寺创立律学研习班。当时学僧中还有部分是当代持律泰斗比丘尼通愿老法师的学生,她们都慕名而来。经过五年刻苦学习,毕业了20多位知法懂律的比丘尼法师,使尼众道场安居、自恣、布萨诵戒甚至传戒法会等法务的开展,有法可循,使尼众道场的整体素质得到加强与提高。至今,学习律学的已扩展到二个班,她们研究律藏,严净毗尼。在这戒香普熏、律法广弘的良好氛围中,寺内无论是法师、学僧,还是常住尼众,皆以戒为师,行住坐卧、生活行事,一切如法如律,这也是积极响应赵朴老所提倡的“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号召的实践活动。
持戒先需学戒,学戒必须受戒。如法如律的受戒、持戒,可使僧团清净,龙天拥护,三宝增辉,正法久住。而当今受戒仪制,多流于形式,尤其是尼众受戒,大多数不如法。为谨遵佛制,如佛所教,如法传戒,福建省佛教协会自1984年以来,凡开戒均以男女二部传授戒法。至今,省佛协举办的13次大型传授三坛二部僧戒法会,亚部戒坛皆设在崇福寺。
三坛大戒,从沙弥尼十戒到菩萨戒,皆依律而传。特别是登比丘尼坛纳受具足戒,向来是三人一坛,并于当日即往比丘戒坛中加法求受大戒。戒期中,从行仪演练,到戒律讲习教育,戒师父们对新戒子认真教导、详细讲解。亚部尼众十师及诸引礼,皆为象峰崇福寺培养出来的僧才。戒师们身体力行、任劳任怨、和乐共作、法喜无量,开佛教界传授二部僧戒亚部戒坛风气之先,为各地传授二部僧戒之楷模,使南山律宗重现昔日的辉煌。
此外,福建尼众还以各种方式办学,培育各种人才。1998年4月7日,象峰崇福寺与福州市宗教事务局、福州市佛教协会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尼众执事培训班。所学内容丰富,其中着重财会和寺院管理,世学与佛学双管齐下,既有理论性,又具实用性。1999年3月18日,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心亮法师在沙县夏茂天湖净寺举办为期半个月的“传戒培训班”。40多位尼众学员分别来自福建、上海、湖南等十个省市,主要学习传戒法事、唱念仪规及丛林规约等。心亮法师以擅长佛教梵呗唱念、熟悉传戒仪规著称。这两个班为多渠道地培养佛教僧才、全方位地办好佛教教育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实践经验。
纵观福建佛教女众办学历程,已有十几个年头,已毕业众多具有预科、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尼僧,遍布全国各地,有的还远涉香港特别行政区及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地弘法,堪称硕果累累。他们当中有的已成为当代佛教界的骨干力量。
展望未来,在新世纪来临之际,福建尼众将肩负历史的使命,去开创弘法利生的新局面,她们也决心为纲举尼纪、续佛慧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2][3][4][5]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三、卷三十五。
[6][7]明·何乔远《闽书》卷一百三十七。
[8]《太虚大师全书·诗存》。
[9]杨贡南《重修福州金鸡山地藏寺碑记》。